中國官方媒體20日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完善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推動危害食品安全的制假售假行為“直接入刑”?!兑庖姟诽岢觯仨毶罨母飫撔?,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關乎公眾健康,然而長期以來舌尖上的安全卻成了人們的心頭之虞。傳統語境下,為何我們的舌尖越來越不安全?各種各樣的毒食品相繼出現,毒粉條、毒醬油、毒奶粉、毒豆芽、毒海參………更有甚者竟然用福爾馬林來浸泡海鮮產品,以增加海產品的保鮮期,防止腐爛變質,看后讓人駭然。仿佛一夜之間我們的餐桌食品離安全越來越遠。之所以發生這些駭人亂象,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做到嚴刑峻法。筆者梳理了一下2018年修正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盡管羅列了很多條款,但是大多以行政處罰手段居多,真正用“刑法伺候”的條款并不多。無疑,這種“從輕發落”給制假售假者提供了違法犯罪空間,故此也就難以從源頭上遏制食品制假售假行為。
當下社會,公眾健康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百姓患病者越來越多,某種程度上講,與人們長期食用毒食品有關。以毒韭菜為例,有些農戶出于經濟考慮,竟然用六六粉、敵敵畏這種劇毒農藥噴灑在蔬菜上,希望起到殺滅害蟲的效果。結果蟲子倒是被殺死了,而潛伏在蔬菜中的農藥并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繼續殘留在蔬菜上。這些蔬菜一旦被人們長期食用,就很容易發生中毒危險。食品制假售假者只顧賺黑心錢,全然不將公眾健康放在心上,對這種昧著良心賺黑錢的人就必須祭出法律重拳-----用刑法伺候。只有這樣,才能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從而讓人們懂得守規矩,敬畏法律,不敢輕易地造次。
《意見》要求,明確監管事權,加強評議考核,嚴格責任追究。對參與、包庇、放縱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弄虛作假、干擾責任調查,幫助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的,依法從重追究法律責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意見》中特別強調指出,對食品安全的制假售假行為“直接入刑”。無疑這就為食品制假售價行為亮起了“紅燈”------今后誰再制假售價,將會“刑法伺候”。規范制假售假行為的規章制度將不再是“稻草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意見》的出臺,順乎民心,合乎民意,契合了時代發展要求,這個《意見》的出臺,無疑給人民群眾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障,其“以儆效尤”的警誡意義不言而喻。(李紅軍)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