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級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投入大量財力物力,開展漁業生態綠色育種環境創建、良種質量提升轉型、原生態綠色品種收集保存和新品種創新研發、高品質苗種生產推廣以及換新優良新品種品牌建設等工作,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從種業源頭上提供保障。
近三年,“換新牌”淡水魚優良苗種生產推廣80億尾,年均生產推廣26.6億尾,推廣銷售到全國26個省市區,累計推廣養殖面積290萬畝,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良種推廣產生的社會養殖效益約640億元。
創建水產種業的生態綠色美麗漁場
換新場歷史上是在一片野草荒坡上開墾出來的。如今,占地868畝的漁場,3/4水面已建成了生態綠色標準化的培育池塘。場區周邊和池塘道旁,種植了高高的白楊樹、婆娑的柳樹,池周栽種了冬青、綠籬、玉蘭樹、冬青球、柿樹、月季等花木,春夏綠影點點、花香四溢,金秋成熟的石榴、柿子像一盞盞紅紅的燈籠掛滿枝頭,建成了風景秀麗、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的美麗漁場。
尾水零排放是當今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在多年養殖實踐中,換新場探索出一條“以水養水、養調結合、循環利用”的資源節約、生態綠色的品種培育新模式。
養水:在養殖池塘內建設水生植物生長平臺。沿池塘內周邊建有1米寬、占池塘1/15面積水生植物平臺,水生植物在平臺上可自然生長,凈化養水,改良了養殖池水質,為池魚提供了一個生態友好的綠色環境。
調水:運用仿生態原理,在每口池塘岸邊設計安裝了1~3組多功能水體調節噴淋系統(專利技術),為池魚提供了一個仿自然水流動、具有波浪沖擊感的水生環境,使池魚有一個置身自然環境的感覺。
該系統還能提供池水自體微循環、曝氣和增氧,曝氣時噴出的水柱吸引了池魚爭相游動,促使魚兒活動量增強,魚的體質更加健壯,為飼養的親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綠色生長環境。
養調結合,池水循環利用:充分發揮環繞全場建設的養殖生產用水三級凈化循環利用工程系統在養水和水質調節上的功能,全場規定了養殖、生產用水三級凈化處理的養水、用水時間,水庫內安裝曝氣、增氧、過濾、清消等改良水質的設備設施,根據季節和培育需要定時開啟使用,通過循環凈化、沉淀、過濾、曝氣、揮發、增氧等生態化處理,保持了養殖用水水質良好,并通過環繞全場各池塘的管道,循環自流注入池塘,實現了“以水養水,養調結合,養殖尾水零排放,循環利用”的綠色池塘培育環境。
提升良種親本種質質量確保苗種優質安全
依據企業標準,采用表型選擇技術與種質檢驗檢測相結合的方法,堅持對親本種用魚“從良種群體中選良、從優種群體中選優”的嚴格挑選,每年春季產前和秋冬越冬前,分2次對親本種用魚進行逐尾挑選,擇優劣汰。同時,依據多年實踐,調整了親本種用魚的使用年齡和使用年限,使其保持最佳繁殖年齡、最佳懷卵量、最高受精率。多年來逐一擴繁培育了優質親本種用魚的種群,選育出足量的后備親魚,形成更新換代的后備梯隊。
近幾年,重點提升了黃金鯽、津新鯉2號(超級鯉)、烏克蘭鱗鯉、框鱗鏡鯉、禾花烏鯉、津新紅鏡鯉、彭澤鯽、蘆臺魴鲌、大鱗鲃、中華胭脂魚、紅白長尾鯽、藍花長尾鯽12個品種的親本的種質質量。
以市場為導向,對品種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將優良品種強化培育,擴大種群,為大量生產市場急需的苗種打好了基礎,暫停了市場需求量小的草魚、津鰱、鳙魚、青魚、丁(魚歲)、赤眼鱒、河鯰等品種。
在親本種用魚的飼養培育上,牢牢地把住了生態綠色育種大關。在飼養密度上,科學計算出養殖水體對不同年齡、不同體重的親本魚的最佳環境承載量,調整了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體重的親本魚的最佳放養培育密度。
制定了不同品種產前、產后的加水、換水、沖水、噴水等調節水質的管理規定,要求每個作業組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科研所安排專人定時進行池塘和循環水工程系統的水質檢測,保證了親本的正常發育、健康生長、旺盛繁殖。
針對親本魚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科學地制定營養成分最佳的專用飼料配方,并依據飼養實踐及時修改調整。按國家綠色飼料原料購置的有關規定,嚴格把控飼料原料的品質,確保親本魚的食物營養成份綠色安全。
嚴格用藥管理,調水劑、消毒劑與中草藥、添加劑等嚴格分開管理,同時配備有資質的科研人員擔任魚病防治安全員,做到了不盲目用藥,合規用藥,對癥用藥,杜絕違禁藥品和“三無”產品進場,保證親本的質量安全。
在生產管理上,每天按時寫好池塘各項工作記錄,確保各項數據真實準確,可查閱可追溯,并按時歸檔。
創新研發綠色優良新品種
換新場將工作重點放在綠色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創新研發、品種升級和原生態新品種選育上。在已有6個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的水產新品種的基礎上,自選課題260余項,開展了新品種的創新試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十二五”期間,又有津鰱、蘆臺魴鲌、津新烏鯽、津新鯉2號4個新品種通過農業部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十三五”以來,已經育成并準備申報的有4個新品種。
津新紅鏡鯉:體色金紅、散鱗型的食用、觀賞俱佳的新品種。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創新品種。根據資料,歐洲沒有紅體色的鯉魚,亞洲沒有散鱗型的鯉魚。津新紅鏡鯉是由金紅體色和散鱗鱗被2對隱性基因組成的新物種(rrbbssnn),該魚除體色、鱗被新穎外,營養十分豐富,特別是魚皮和肌肉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和礦物質元素,這是極為罕見的,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觀賞價值。2018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品種登記號:gs-01-002-2018)。
黃金鯽2號:是黃金鯽的系列升級品種。自2007年黃金鯽通過國家審定后,推廣11年來,因其生長快、產量高、效益好,廣受推廣地區養殖者的喜愛。換新場依據各地養殖和消費市場的反饋意見,在綠色生態育種環境下,采用傳統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不間斷地對其進行選育和遺傳改良,使其在保持原種優勢的基礎上,在體型形態、鱗片規范、抗病抗逆性能、飼料系數、生長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改良和優化,育成了一個真正生態綠色、好養好吃、多抗性強、穩產高效、營養保健的好品種,暫定名“黃金鯽2號”。
烏克蘭鱗鯉:從歐洲引進種。歷經17年5代的連續系統選育和改良,體型由寬扁改良為市場喜愛的紡錘形,且遺傳性狀穩定,生長比原種加快3倍以上,可當年養成上市商品魚。
津新鯽:歷經22年8代系統選育,已育成保持原種形態特征的遺傳穩定的、生長比原種快2倍以上,抗病抗逆性強、餌料系數低的新優良品種,在14個省市中試推廣養殖后,受到各地養殖者的認可和廣泛好評。
框鱗鏡鯉:經20年6代連續選育和改良,經濟性狀顯著提高,已育成新品種。生長比原種快2倍以上,抗病抗逆抗寒力強,特別是經多代選育后的框鱗鏡鯉,已不患孢子蟲病。該品種鱗片已由不規則的散鱗型規范為框鱗型,在表型體態上有了良好的改變。
依據國家農業發展政策導向和美麗鄉村建設及養殖消費市場需求,下一步的育種試驗的目標重點放在“耐鹽堿型、高營養型、抗病抗逆型、適合稻魚綜合種養和觀賞魚新品種”的培育上,有望在“十四五”末,再育成2~4個食用或食用兼具觀賞的淡水魚新品種。
擴大綠色安全高品質優良苗種生產推廣
經多年探索實踐,換新場發明并建立了完善的優良苗種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包括“親本產前產后強化培育、親本科學配組、人工催情、人工授精、粘性卵批量化脫粘(國際發明專利)、仿真魚巢孵化、環道高密度流水孵化、水溫調控、烏仔池塘綠色高效培育和苗種集約化打包裝運等技術”,制定了苗種繁育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嚴格遵守執行。達到生產季節50天內,集中批量化生產優良新品種苗種60億尾的生產能力,根據市場需求還可進一步擴大。
嚴格按繁育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優良苗種。魚苗出場前,堅持自檢并主動接受有關部門安檢,做到批批檢驗、檢疫,保證苗種健康、健壯、安全出場。連續多年,苗種質量檢驗合格率100%、疫病檢疫合格率100%。
為解決我國南北方需苗時間不同,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苗種早繁技術,以生產季50天為期,分三段分別供給長江以南地區,京津冀、山東、河南、晉陜地區,東北、內蒙地區等,保障批量化苗種及時供給。
建設淡水魚類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重要種質資源
魚類種質資源是水產種業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保護國家重要種質資源。多年來,換新場一直注重收集、引進、保存國內外淡水魚類原良種(野生種、土著種)等種質資源。
換新場現保存國內外引進種、自主知識產權的經農業部審定批準的新品種和經多年選育的新優良品種共46個,計66800尾,總體重12萬余公斤,初步建成了隔離防疫、防近親交配、防混雜的措施嚴密的淡水魚種質資源活體保存庫。并對這些品種進行了形態,性狀,生理生化、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等各項數據采集,進行了生長,繁殖,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等研究測定,并進行了標準化整理和表達,建成了種質資源數據庫,這些數據已被納入中國水科院建設的國家水產種質資源數據庫中,實現了資源共享。活體庫和數據庫的運行,也為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和教學、科研、生產提供了免費服務。
加強換新良種品牌建設靠品牌信譽推廣良種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換新場獲得了“國家級水產良種場”、“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農業部天津鯉鯽魚遺傳育種中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等5個國字號品牌。品牌是企業的自信和榮譽,是一份對產品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對用戶信任的承諾和堅守,也是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社會的檢驗。多年來,換新場用良種的種質質量贏得了信任,贏得了品牌信譽。
1999年,換新牌觀賞魚系列產品,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津農業名牌產品”稱號。
2000年,取得注冊商標證——“換新”牌。
2011年,優良淡水魚苗種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屆)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金農獎”。
2017年,企業品牌“換新”獲得了“天津市知名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這次評審共選出天津市農產品企業品牌54個,而水產苗種(種苗)企業品牌只有換新場一家獲此殊榮。
2018年,“換新津新鯉2號”獲得“天津市知名農產品品牌(產品品牌)”。
2018年,“換新黃金鯽”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展覽會參展農產品“金獎”。
2018年,“黃金鯽育種研究苗種產業化生產高效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獲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從“十二五”以來的8年間,換新場進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提質增效,共提質了12個品種,轉型了9個品種,現保留46個品種的淡水魚重要種質資源,在提質增效、生態綠色種業發展上,邁上新臺階,做出新貢獻。2016~2018年,換新場生產推廣黃金鯽、津新鯉2號(超級鯉)、框鱗鏡鯉、彭澤鯽等6個主導品種水花魚苗共80億尾,推廣到全國26個省市區,累計推廣養殖面積290萬畝,良種推廣產生的社會養殖效益約640億元。從業人員以每人經營水面50畝計,每年帶動從業者5.8萬人,同時增加了相關產業的社會效益。
來源:中國漁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