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舉辦的“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上,專家稱,中國食品安全中的“存量”問題尚未化解,伴隨食品創新浪潮,新問題又大量疊加涌現。中國將面臨全球難度系數最大食品安全挑戰。
目前,中國食品工業已進入以“安全與健康”為導向的深度轉型期。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企業40793家,較上年大規模減少2037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1萬億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但食品工業利潤增速10.8%,高于產值增速5.5個百分點。
產業轉型的同時,問題也在涌現。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食品抽檢信息稱: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2.4%,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有較大提升。但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食品產業依然面臨挑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在會上表示,在健康與安全目標指引及“市場之手”的合力推動下,中國食品工業的結構轉型,正以價值提升的形式顯效。與此同時,諸多新的食品品類和銷售業態,如辣條等傳統食品、酵素等新興植物源食品、具有獨特中國風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以及占全國食品市場銷售額30%以上的網絡銷售食品等,已快速發展成體量龐大的食品工業新增經濟板塊。同時,國門大開后食品安全輸入性風險也在加大。
“中國食品安全中的‘存量’問題尚待逐一化解,而創新浪潮中伴隨中國食品產業轉型加速所帶來的對創新食品的安全與健康風險評估、法規與標準的完善等矛盾,將以問題疊加的方式大量涌現。中國作為全球充滿活力的第一大食品制造國和消費國,所面對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的挑戰,必然是全球難度系數最大的挑戰。”孟素荷認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則石認為,目前中國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壓力不大。負面輿情危害突出,已成主要問題。
對此,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教授patrick wall認為,數字媒體溝通技術有助于食品新科技的傳播,開展科普、辟謠等工作。食品科學家和食品相關科研機構,作為食品科技的權威,急需學習并利用新媒體技術。這一點在中國顯得更為重要。期待看到中國食品科學家將本國數字媒體方面的優勢帶入食品科普,在食品信息溝通方面引領國際同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在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遵循“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的原則,不斷創新監管方式,監督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場準入為條件,以過程監管為基礎,以抽檢監測為著力點,以預警交流為紐帶的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他說,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憑一己之力確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全社會多方共同面對,需要健全防范機制和搭建交流平臺形成全球共治。
來源:一財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