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份生豬存欄環比上月減少5.4%,同比減少16.6%,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上月減少5.0%,同比減少19.1%。無論是生豬存欄還是能繁母豬存欄,均創我國環比、同比單月最新記錄。并且有相關機構推測能繁母豬存欄已跌破3000萬大關。
但是進入4月以來國內豬價持續微幅走低。豬易數據監測顯示,截止4月12日全國生豬均價14.71元/公斤,累計跌幅為1.67%。那么,為何業內普遍看好的漲價期遲遲未來?接下來,我們從多方面因素來具體分析下:
首先我們看供應端。
不論是從官方數據還是我們自己監測的數據來看,整體生豬供應較之前的確有減少,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當前市場還未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根據屠宰企業生豬宰后均重走勢圖,我們發現在19年1-7周,宰后體重逐漸走低,但是自第8周開始,宰后體重持續上漲,截止第14周全國平均宰后均重在84.24公斤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和部分未受到影響的養殖戶,看好后市壓欄情緒較濃厚,導致生豬體重不斷增長。 同時,我們從新發地日均白條豬上市量走勢圖中也可以發現,19年1-3月上市量較之前年份并未出現大幅減少現象。其中,1月份上市量為2479.35頭只比14年和15年略低9.28%he 5.29%,2月份上市量比16年、17年增加了1.56%和9.2%,3月份上市量為1825.16頭,處在第三位,較14年和18年低21.43%、1.77%。但是從實際銷售狀況來看并不理想,白條豬運到市場以后銷售不盡,然后再拉回屠宰廠的現象經常發生,返廠率一般維持在5-10%之間。
其次我們來看需求端。
019年2、3月國內主要批發市場交易量較之前出現明顯的下滑。其中3月交易量為63405.47噸,環比上漲47.34,同比下跌15.04%。3月份交易量環比雖然上漲,但是同比跌幅依然較大。
再次,看政策方面因素。
春節過后,不論是國家層面的文件還是各地的落實都對屠宰和生豬流通環節監管更加嚴格。3月19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屠宰環節非洲豬瘟檢測工作的通知》,要求生豬屠宰企業在指定時間內開展非瘟自檢;4月4日,國家又向產業鏈下游延伸了一步,發布公告要求豬肉制品加工企業、生豬產品經營采購生豬產品應當批批查驗,確保購進的生豬產品不帶非洲豬瘟病毒。
在國家一系列高壓政策下,近日四川、湖南、浙江、黑龍江、山東等地陸續開展了屠宰廠的密集整頓。其中湖南于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排查和抽樣工作,并暫停銷售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31日入庫的冷凍豬肉產品。
由于大部分屠企看好后市行情,因此在春節后開始做凍品庫存,導致凍品庫容率顯著增加。但是受上述政策影響,不少屠宰企業開始加速出清凍品庫存,防止產品因檢測陽性而被銷毀。而目前凍品市場表現較差,為減少鮮品入庫,部分屠宰企業宰量持續低位運行。
綜上,能繁母豬以及生豬存欄量下降可以影響到后期的供應,但是對當前市場影響其實并不很大;而隨著天氣轉熱,大體重生豬白條肉走貨量下滑,且受政策影響,凍品入庫率下降,鮮肉供應量增加,加之部分地區有拋售凍品操作,短期內全國豬肉市場面臨供應過剩的局面。同時疫區的豬肉產品價格低,依靠價格優勢沖擊高價市場,預計短期價格難言樂觀。但是因疫情導致的去產能現象仍在持續,產能在持續去化,以及凍品加速出庫,預計5月份或將真正開啟上漲通道。
來源:豬價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