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昨天,浙江省消保委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涉及二手車、房地產、保健品、美容等多個行業。其中不少案例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保健品當藥品推銷,坑人不淺
聽信推銷員天花亂墜的宣傳,把保健品當藥品的案例屢見不鮮。2018年初,吳女士向象山縣消保委投訴稱,她聽信縣內一家保健咨詢服務部宣傳,為8歲女兒購買保健食品并當成藥品服用了10個月,險致其失聰。
據吳女士介紹,她的女兒患有中耳炎。她在鄰居家中接觸到該家保健咨詢服務部的推銷員,在鄰居和推銷員的共同推薦下,聽信了“不用去醫院、不用打針吃藥,只要吃店里的東西就能包治中耳炎”等說辭,連續多次向該服務部購買了多維鋅軟糖、磷脂維生素e膠囊等保健食品,支付貨款1.2萬元。
但服用10個月后,女兒右耳中耳炎不但未好轉,聽力還日漸下降。于是她帶女兒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就診,并進行了右側鼓膜切開手術。醫生告訴她,手術很成功但聽力可能恢復不到正常水平,如果再遲一段時間就診,很可能會導致右耳失聰。吳女士認為,女兒的中耳炎最佳治療時間被耽誤,與該店虛假宣傳誘騙其購買、食用保健品有直接關系,要求經營方退還貨款1.2萬元并賠償治療費用。
象山縣消保委工作人員核查后確定該產品屬于直銷保健產品。工作人員認為,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的真實信息,不得作虛假宣傳。經縣消保委工作人員多次調解,經營方向吳女士賠償8.3萬元。
來源:錢江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