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把稻漁綜合種養工程同優質糧食創收工程結合起來,采取基地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操作規范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品牌化“六化”發展,示范“稻蟹”“稻魚”“稻鰍”“稻蝦”“稻鴨”等不同模式的稻漁綜合種養。全區累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70多萬畝,實現寧夏水稻主產區全覆蓋。經自治區農業部門綜合測算,稻漁綜合種養每畝新增收入1090元-2100元,畝均增收1550元,實現“一地雙收,一水兩用”,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憑借黃河灌溉之利,自治區中北部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為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據自治區農業部門介紹,2015年以來,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生態種養、提高效益”的思路,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穩定在5萬畝。
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專家認為,技術標準高,種養模式豐富,是黃河灌區稻魚種養推廣的一個亮點。采取“土地流轉規模化發展、水稻水產優質品種種養、稻漁綜合立體生態標準化生產、稻漁種養模式規范化管理、生產品種品牌化經營”五大措施,按照“春季做好前期工作、夏季做好田間生產管理、秋季做好上市銷售”3個階段,推廣“田間工程改造、水稻水產種養茬口銜接、稻漁田間共生管理、水體控制調控、產品收獲銷售”5項技術,形成了稻田養蟹、稻田養魚、稻田養泥鰍、稻田養小龍蝦、稻田養甲魚、稻田養鴨、稻田養田螺等多種種養模式。稻漁綜合種養已成為全區現代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模式之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