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馬正其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身份亮相全國兩會。
2018年4月10日,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已經近一年。機構改革帶來了什么?3月4日,馬正其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采訪。在馬正其看來,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解決了職能交叉問題,提升了市場監管效率。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成立,解決了很多問題,現在國內國際反響都很好。國內來看,老百姓自身反響很好,市場主體反響也很好。國際上來講,這個體制具有種種優勢,是比較領先的。”在馬正其看來,隨著體制不斷完善,市場監管將持續向好
“第一個,解決了職能交叉問題。”馬正其詳解機構改革的改變,機構改革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發改委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為什么要這樣變?這是有深刻意義的,標準制定、認證認可跟市場監管關系密切。那么過去你有印象嗎?我們經常都看到報道,十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小龍蝦,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機構職能分割。此輪改革,把壟斷綜合起來,劃給了市場監管總局。價格和反不正當競爭全部劃給了市場監管總局,因此解決了職能交叉的問題。”
職能交叉有何影響?馬正其以“天價蝦”舉例,“為什么‘天價蝦’管不住?發改委管物價,工商部門看得了也管不了,食品看得了也管不了。實際上工商干部很尷尬,老百姓認為你就是管這個東西的。但進市場最多管得到60%,還有40%不歸你管。現在市場監管干部只要走進市場,特別是在基層的市場監管所,所長都能管得完。不扯皮了,強化監管了。”
“第二,提高了效率。”馬正其分析,此前幾家機構都進市場,人力物力花費得比較多,現在全部綜合起來了,一道門進入以后就可以監管完,“基層正在改革,執法力量加強了,綜合了,現在在基層推行綜合治理。”
今年1月16日,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揭牌。新組建的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整合了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以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査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市科學技術局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職責,市商務委的反商務壟斷職責,作為市政府工作機構,加掛市知識產權局牌子。保留市食品安全委員會,日常工作由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承擔。
馬正其說,基層改革將在3月完成,“這一年來,在中央層面和省市已經逐漸開始顯現效果。我相信通過機構改革不斷建章建制,市場監管力量肯定會加強,群眾反應也會更好。”紅星新聞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葉燕 攝影報道
來源:紅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