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選了5款人氣頗高的“網紅”堅果,分別檢測二氧化硫、亞硝酸鹽、甜蜜素、黃曲霉毒素b1和霉菌含量,結果發現都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部分樣品霉菌含量,整整超標了16倍!二氧化硫和霉菌超標,對健康有哪些隱患?
霉菌超標不一定致病?
中國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解釋,二氧化硫是“正經”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發揮著護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在食物中檢測出來并不奇怪。只要不超標,那便沒有問題。
媒體報道中,5款堅果檢測出的二氧化硫全都是微量,最高的一款也沒有超過國家標準400mg/kg。
至于霉菌超標16倍,聽著著實嚇人。阮光鋒指出,霉菌超標肯定說明衛生狀況存在問題。但是,超標16倍是否真的會致病,還不好說。
霉菌是微生物指示菌,微生物的數量太龐大,種類還不同。不能籠統地認為霉菌超標就會致病,得看是哪種霉菌,是不是致病菌。常見的有害霉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以及幾種真菌毒素。
媒體披露的稿件中顯示不含黃曲霉毒素,至于是否還有其他真菌毒素則未提及,16倍這個數字的確能讓消費者嚇一跳,但沒有具體的分析,實際意義并不大。
霉菌食物也有好壞
為何一提霉菌,就能觸動大眾的神經?畢竟在大眾的印象里,有霉菌就相當于“發霉了”,發霉的東西吃了怎么能不生病?更何況,霉菌還被認為能致癌,怎能讓人不害怕。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任凌軼群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霉菌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有好有壞。“壞霉菌”可使食品腐敗變質,破壞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價值,在食品上繁殖會產生霉菌毒素,通過食物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凌軼群主任提醒,吃發霉變質的食物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即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物攝入后,出現的非傳染性急性或亞急性疾病,屬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疇。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劇烈的嘔吐、腹瀉,同時伴有中上腹部疼痛。
人們食用了被霉菌污染的花生、堅果、大米、食用油醬、面粉、玉米等,往往會引起體內重要臟器的損害。
“少量霉菌食物被誤食并無大礙,但食用多了會有致癌風險。”凌軼群主任說。
但是,大眾也不要一棍子將霉菌打死。霉菌并不都是壞的,很多霉菌對人類來說其實是有益的。例如食品加工中霉菌有很多妙用,醬油、豆瓣、豆豉等需要米麹菌發酵,曲霉菌則是釀造食醋的關鍵菌種。
“霉菌指示菌超出相關標準限量,雖然不能直接反映產品可能導致人群健康問題的風險程度,但可以間接反映食品生產、加工、經營環節衛生狀況的優劣。”凌軼群主任指出,抽檢中發現霉菌超標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由于產品存儲、運輸條件控制不當引起霉菌滋生,導致流通環節抽取的樣品不合格。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