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青菜屬于大宗蔬菜,消費的人最多,消費量也最大,因此,很多科研人員研究出了各種不同口感、特點的青菜,目前在上海種植的青菜品種已經多達20多種。不同品種的青菜各有特點,適合不同消費人群,很難說a就比b好,但有一種青菜卻很特別,它來源于青菜,卻可以說是最好吃的青菜,這就是菜尖。
菜尖核心部位在菜桿
青菜菜籽在12月份播種后,生長三四十天長成青菜,這個時候如果菜農不采摘繼續讓它生長,再過10天至20天,即2月中旬至3月中旬冬末春初時,開花前,青菜的菜心會躥出嫩尖,這個時候菜農采摘青菜,剝去青菜外層的老葉,留下中間細嫩部分(有菜桿和菜葉),拿到市場去賣,就是我們說的菜尖了,菜尖又名菜苔,也有人稱它為菜心。青菜長成菜尖,是冬季這段時間特有現象,春夏秋三季不會有。
菜尖體型較小,不懂菜尖吃法的人往往以為菜尖的菜桿老,買回來后留下菜葉,把菜桿扔了,這種吃法會被上海人稱為“洋盤”(不懂的意思),恰恰菜尖的核心部位就在菜桿,菜尖的最大特點在于嫩、糯、甜,青菜的精華也集中于此。據悉,廣東也有吃菜尖(稱為廣東菜心)的習慣,而在江浙一帶也有同樣消費習慣,但其喜歡程度卻遠不如上海人,消費量也沒有上海這么大。
近期性價比最高蔬菜
“上海自從種青菜開始就有吃菜尖傳統,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之前,百年以上,菜尖是上海最特色蔬菜品種之一。”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瑞明告訴記者,青菜一般種植三四十天就可以采摘上市消費,冬天如果讓青菜生長50至60天,大量營養、有機成分被青菜吸收,而大量營養、精華又集中于青菜的菜心,這時的菜尖肯定是非常好吃的,可以說是最好吃的青菜。
“如果過了這段時間,即到3月下旬之后,青菜開出了菜花,菜尖變老同樣不好吃,因此,吃菜尖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左右。”
菜尖的烹調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清炒,或放蒜蓉、冬筍炒,也可以用于炒素、放在肉湯里燒著吃等等。但市餐飲烹飪協會一位“老法師”認為,菜尖上海人最多的吃法是買回來后炒著吃,這樣能體現其鮮、嫩、糯和甜。
記者昨天剛剛去了趟菜場,看見寧海東路、人民路、大沽路、馬立斯、臺灣路等菜場六七成的蔬菜攤位在賣菜尖。今年菜尖的零售價在4-5元一斤,與去年基本持平,比三四元一斤的青菜略貴,但與10至12元一斤的草頭,六七元一斤的菠菜、黃心芹相比要便宜多了。菜尖好吃又不貴,可以說是2月中旬至3月中旬性價比最高的蔬菜了。
還不趁早多吃點?
來源:解放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