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醫大二院急診科李燕
傳統佳節,家家戶戶美味佳肴。盡管平時生活水準并不低,但節日期間大家還是很容易貪嘴。其后果往往會導致急性胃腸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食物中毒等,輕者家中休養,重者危及生命。
不要隨心所欲“吃”
吃魚肉葷腥太多會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腸脹氣等癥狀。加上春節期間,人體容易外有風寒,內有積滯。建議多補充蔬菜和藻類,采用少油少鹽的清淡方式烹調最好,以此維持胃腸正常蠕動。
暴飲暴食會完全打亂胃腸道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節律,在短時間內需求大量消化液,明顯加重消化器官負擔,同時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胃腸道動力感覺系統失調而致病。研究發現,暴飲暴食后2小時,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幾率增加4倍:由于血液黏稠,流動緩慢,而引發腦動脈閉塞,腦血流中斷,腦梗塞形成。所以,飲食切記七分飽。
食材選擇很重要,首先要新鮮,最好現做現買。隔夜的剩菜、長時間泡發的木耳、發芽馬鈴薯、未煮熟的四季豆、病死豬肉等都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情況,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立即喝水催吐;如果已經出現神志不清,要把頭偏向一側,保持氣道暢通,同時盡快撥打120,現場急救處理后送往醫院。注意要保留食物標本、嘔吐物或排泄物,以便日后判斷中毒原因。
清洗食材也非常重要。大家都有處理海鮮的經歷,被蟹鉗傷、被蝦刺傷、被魚咬傷、被貝殼割傷,都認為是尋常事,通常做法是拿水沖一下、止血貼一包就完事。其實,被海鮮刺傷手可不是個小事情,它可能會損傷性命!海鮮刺傷很可能會感染海洋創傷弧菌,雖然罕見但十分兇險,致死率極高!所以一定要注意,一旦扎破,特別是出現受傷肢體紅腫,及早就醫是最安全的。
節制喝酒、飲料
過年喝酒一定要有個度,春節急診酒精中毒患者非常多,輕者語無倫次、行動失控,重者意識喪失、呼吸衰竭甚至心肌梗死、急性腦卒中等,個別患者因此而丟失性命,實在令人惋惜。
市民首先不要空腹飲酒,進食食物會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其次,服用頭孢類抗生素、硝咪唑類、降糖藥等,用藥期間喝酒,很容易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可出現軟弱、眩暈、幻覺、全身潮紅、頭痛、心悸、嘔吐、血壓下降等,嚴重者危及生命。服藥期間,也要避免食用含有乙醇的食物,如:腐乳、果啤、醉蟹(螺、蝦)、醪糟、酒心巧克力等。一般建議停藥后7到10天再飲酒。千萬不要隨意勸酒,勸酒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報道屢見不鮮。一旦出現意識不清,旁人一定要把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反流堵塞氣道,從而導致患者窒息身亡。
飲料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飲品。但對于糖尿病人,或者已有病史未確診的老年人,兩杯飲料下肚就有可能導致高滲昏迷,所以一定要嚴格把控;還有些市民喜歡自制飲料酒品,一方面需注意自制的酒品有可能被細菌污染,另一方面,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以及酸奶,遇熱有可能發生爆炸。
一定適可而止地“玩”
春節期間,正值冬春交替,氣溫忽高忽低,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目前我國正處于流感季,春節期間,人員頻繁流動,頓頓大魚大肉,身體超負荷運轉,導致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流感早期出現發熱、全身酸痛、伴咳嗽咳痰,一周左右進展至肺炎,強調一旦有流感樣癥狀,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原則上48小時內服用,可大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重癥和危重癥流感病死率高,所以要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出游是春節假期的重點活動項目,外出時要注意保暖。對于長時間飛行、坐車及駕車者,由于長時間靜坐在狹窄而活動受限的空間內,雙下肢靜脈回流減慢,血流瘀滯,從而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肺栓塞,嚴重的危及生命。如果要想做好防范措施,市民一定要多喝水或果汁飲料,以防脫水造成血液黏滯度升高;定時活動,以免造成下肢靜脈血流瘀滯;避免穿緊的襪子和襪褲。不單純是旅行,長時間靜坐打牌、玩游戲、扭傷后臥床,同樣有發生肺栓塞的風險,建議每隔1—2小時起身活動,避免悲劇發生。
部分市民節日期間選擇健身,強調運動前要活動四肢,促進血液循環暢通,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會相應增加,對關節起到比較好的保護作用。如果沒有做好熱身運動,猛然的劇烈運動或動作不規范極易造成軟組織損傷,如肌腱拉傷、韌帶扭傷、骨折等,判斷骨折主要看是否有疼痛、皮下出血、腫脹等,如果骨折移位,還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畸形。如果自己判斷可能是骨折了,應立即用夾板固定,盡快就醫或等專業救護人員來處理。對于不經常運動的市民,建議逐步增加運動量,因為突然大量運動,可能會發生橫紋肌溶解,出現肌痛、乏力、深色尿,嚴重者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這樣的病例急診不少見。一旦出現上述癥狀,請及時就醫,避免累及臟器,導致不良后果。
及時看病是關鍵
很多老百姓有“正月不看病”的老習俗,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旦出現氣道異物、肢體活動不利、胸悶胸痛、柏油樣黑便、頻繁嘔吐腹瀉、不明原因大汗、轉移性右下腹痛等報警信號,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拖延應付,以免延誤治療的最好時機。 晨報記者高慧娟
來源:生活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