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重慶南方翻譯學院綦江校區,何慶在她的水果攤上忙碌著。她20年前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同學大多從事律師工作。談起選擇,她覺得大多數工作節奏太快,有的同學頭發都忙白了。她很享受現在的自由。12月31日,“西政法學畢業賣20年水果”的視頻在梨視頻發布引發熱議。(12月31日《齊魯晚報》)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何慶只是一個普通學校的學生,她在畢業之后選擇賣水果,那么這件事還會不會成為一個新聞熱點呢?恐怕不會。我們不是覺得賣水果這件事值得被討論,我們是覺得名校學子去賣水果值得被討論,又或者說,名校學子只要沒有從事人們心目中高薪高社會地位的“體面”的工作,這件事就會引發人們“不值得”的評論。
這些年來,從“北大學子街頭賣豬肉”到“清華理學碩士畢業賣水果”,此類新聞事件里主人公除了要經歷家人朋友們的不解和憤怒,還要經歷整個社會對于他們“淪落至此”的扼腕嘆息和指指點點。只是一種職業選擇,為什么這么輕易地變成了一件“丑聞”?
這是因為,人們習慣于用收入和社會地位等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而名校畢業的學子理所當然地應該躋身“成功人士”的行列,否則“書都白讀了”。但是事實上,我們不能夠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具體的人。職業選擇是沒有高低貴賤的。
中華民族的傳統職業之間是存在鄙視鏈的,士農工商里面商人是最末端的。但放到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還是不能不受拘束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這千百年來的斗爭和求自由還有什么意義呢?更何況,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并不需要受限于自己是大學生的身份。精英化大學生這個標簽,一方面會導致這個社會對大學生群體增加太多不必要的期許和壓力,另一方面也會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們自恃高貴而不能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
像何慶這樣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并且收入尚可的工作,未必不如她那些政界同學們。鷹擊長空,駝走大漠,哪一只老鷹要去哪片天空用什么姿勢飛翔,哪一只駱駝要去哪片沙漠用什么步伐行進,其實都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放在人類社會,總是有了人們的目光才使得原本都是拿來安身立命的職業之間有了高下。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道理古已有之,我們為什么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呢?
社會是多元的,“實現人生價值”卻是一件主觀的事情。讀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使得自己在作出人生的選擇時可以有更大的空間,非要上綱上線到浪費國家社會的教育資源,實在有些死腦筋。小時候,媽媽總是教育我們“不好好念書,長大了就去掃大街”,其實應該是,“如果我真的喜歡,那么掃大街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來源: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