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發布的《2017年中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水產品及制品不合格近6成與“用藥”有關,含有違禁藥物是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6.3%,較2016年提高0.4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同年畜禽產品、茶葉等,位列五大類食用農產品的末位。漁業不合格“用藥”導致的水產品及制品不合格總計占比高達57.07%。其中含有違禁藥物是導致水產品及制品不合格的第一大原因,比例高達36.83%,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是最主要違禁藥物。檢出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氯霉素占因含有違禁藥物不合格水產品的比重分別為42.2%、33.9%和19.8%。
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呂煜昕代表研究團隊指出,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水產品養殖過程中違規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違禁藥物的問題比較突出,含有違禁藥物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最主要的因素。
另外,農獸藥殘留超標是影響我國水產品及制品質量安全的第二大因素,占比20.24%,主要由諾恩沙星殘留超標引發。
報告指出,含有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等違禁藥物主要由漁民非法用藥引發,農獸藥殘留超標主要由漁民不合理使用漁藥引發,這兩大類風險均是在水產疫病防治過程中產生的。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