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種母豬租給農戶,農戶每頭交4000塊錢押金,就可把母豬帶回家飼養。”甘肅名翔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世曉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說,公司全程提供飼料、防疫和銷售等服務,帶動崇信農戶共同養豬致富。
楊世曉補充說,所謂“租賃”種豬,是將母豬培育到懷孕狀態,農戶租回家飼養后所產的小豬仔,每胎給公司交800塊錢租金,產出的小豬收益和銷售完的收益全歸農戶。到4胎次以后,如果農戶不再從事飼養,可以把母豬還給公司,退取押金。
崇信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省級“插花型”貧困縣,有16個貧困村,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3.8%。該縣縣長張拴會表示,近年來,當地通過發展肉牛、林果、蔬菜、特色種養等多元富民產業,已使1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專業學畜牧獸醫的河南小伙楊世曉畢業后,就一直和“豬”打交道,他說,其實甘肅是個養豬大省,但是規模養殖較小,分散在各家各戶。不過,分散養殖瘟疫病情少,加之這邊飼料行業競爭小,未來發展潛力很大。
于是,2010年,楊世曉和伙伴們從中原大地輾轉來到黃土高原,并注冊公司,在這里發展養豬產業。剛開始以飼料加工銷售為主,2014年,他們開始建廠進行種豬繁育。
楊世曉說,起初打算建個小廠子,作為一個配套產業,培育出來的種豬能夠服務飼料客戶就可以了,最早只計劃養300頭母豬。結果在投建的時候,縣委縣政府發現后覺得這個產業很好,就給予了很多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最后決定做大做強。
在豬廠“擴容”時,楊世曉和伙伴們資金周轉遇到了困難。一次機緣巧合,他接觸到了中國工商銀行崇信縣支行負責人。“當時感覺自己是外地人,不好貸款,結果申請沒過幾天,錢就到手了。”他說,這筆信用貸,沒有抵押,沒有擔保,單筆貸了200萬元,解決了燃眉之急。
目前,楊世曉的豬廠已建成4個養殖廠區,原種豬1200多頭,實際存欄達7000多頭。該公司也成為了當地一家集飼料加工、生態養殖繁育為一體的專業種豬繁育基地,業務覆蓋陜西、甘肅兩省。楊世曉說,公司現有員工100多人,其中近一半是本地人,包括10名貧困戶。
56歲的貧困戶王高生在這里“伺候”豬已有4年,他負責15個圈舍共100多頭種胎豬,每天上幾次“產房”喂食、打掃衛生。他告訴記者,以前種菜起早貪黑太累,全家8口人老小都得出動,現在這里每月穩賺三千,還包吃管住,一人一年就能賺3萬多,老板每年還發紅包。
“有6人還是下屬合作社的股東。”楊世曉說,通過“戶貸企養”分紅模式,由甘肅銀行統一放貸,公司統一管理使用,農戶享受收益分紅。單戶可以從銀行貸款10萬元,入股第4期的精準扶貧合作廠,成為股東,公司還本付息,農戶不投固定資產,不承擔貸款及養殖風險,年底保底分紅5000元,根據效益,會多出兩三千元的年終收益。
楊世曉介紹說,該公司在實踐中探索多種精準扶貧發展模式,形成“公司+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并提供40多個崗位,帶動周邊60戶農民入股土地125畝,為當地110余名農戶創收增收,戶均每畝年分紅不少于800元。目前,該公司已與32戶農戶簽訂了養殖協議。
“在全國都范圍內,我們是第一家。”楊世曉表示,“種豬租賃”養殖風險很大,很多同行更愿意租育肥豬,沒人租母豬,當然這也需要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持,我們的技術人員都是上門指導服務,如果豬生病或出現死亡情況,“一人一半承擔。”再加上保險公司給其的賠付,農戶基本不承擔種豬的購進成本和養殖風險。
“目前,甘肅有30萬頭的種豬空缺,而全省本地提供的不到8萬頭。”楊世曉舉例說,現階段甘肅種豬價格已飆升至8.3元/斤(活稱)左右,排行全國第三,老百姓普通養殖的育肥豬,每頭利潤也在六七百元。“至少這兩年還會很有途。”楊世曉談到當前養豬市場,信心滿滿。(完) 作者:魏建軍 高瑩
來源:中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