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哪個農產品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能量,恐怕就是豬。自8月3日,遼寧省沈陽市首次確診非洲豬瘟疫情以來,河南、江蘇、浙江、安徽、黑龍江等地先后發生多起疫情。
9月17日,安徽省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宣布啟動非洲豬瘟疫情ⅰ級應急響應,并指出當前安徽省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同一天,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發生一起生豬非洲豬瘟疫情。
仿佛蝴蝶的翅膀,非洲豬瘟即將掀起一場生豬產業風暴。
讓全世界感到棘手的病毒
近日,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家豬和野豬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死亡率高達100%,無疫苗,不感染人,是oie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
盡管尚無明確結論,但已有線索將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源頭指向了俄羅斯。
專家表示,一個有可能的推斷是,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國人出境看球賽,順便從俄羅斯購回攜帶病毒的肉制品。這些肉制品未能全部食用,剩下的成為泔水。隨后,用泔水喂養生豬,引發疫情。
另外,中國非洲豬瘟的毒株部分基因序列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2017株的相應序列完全一致。財新記者發現,今年8月,中國官方已有從俄羅斯疫區所在地的一家養豬企業進口少量豬副產品的記錄。
同時也要指出的是,從1921年非洲豬瘟首次在肯尼亞發現開始,它就成為一個全球性威脅,即使不通過上述可能渠道擴散到中國,以后或許也會由其他路徑而來。
非洲豬瘟病毒耐高溫,耐ph值范圍廣,在血液、糞便和組織中可長期存活,凍肉中存活數年乃至數十年,未熟肉、腌肉、泔水、下腳料中可長時間存活。
“任何一種微生物想要生存,總有自己的本領,會想方設法建立自己的適應機制。”中國農科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李國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全世界都在研究非洲豬瘟病毒,它依然能逃避一些防控手段,發展生存空間。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立賢表示,“非洲豬瘟病毒很頑強,控制起來有難度。”
但這并不是說,非洲豬瘟病毒是殺不死的。孫元介紹,“原位消毒可用2%~3%的次氯酸鈉(ph值大于13),手表面消毒可用碘化合物或75%乙醇,相關設施設備污染材料等的消毒可用2%氫氧化鈉或3%鄰苯基酚,廣譜消毒劑用virkon(衛可)。”
與此同時,王立賢表示,非洲豬瘟的傳染性并不是特別強,也不感染人,這恐怕是目前唯一值得慶幸的事了。專家估計,如果非洲豬瘟的傳染性像豬藍耳病那樣強的話,生豬產業便不是現在的態勢了。
來源: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