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國第三屆大黃魚文化節暨第五屆大黃魚產業發展論壇在浙江臺州舉行,行業專家、學者及大黃魚全產業鏈企業代表齊聚東海之濱,交流分享高品質大黃魚養殖技術,共議推進深遠海養殖和耕海牧漁,助推地方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大黃魚是中國特有的地方性魚類,曾位居中國四大海產之首,有‘國魚’之稱。”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員關長濤表示,大黃魚是中國海水魚養殖的重要種類之一,2017年,養殖產量達17.76萬噸。大黃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優質魚類產品供給、增加就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浙江臺州灣外側的大陳海域,受冷暖流交匯,潮流暢通,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溫鹽適中,是我國沿海重要的大黃魚養殖產區。“大陳漁場歷來盛產大黃魚,由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度捕撈,野生大黃魚產量稀少,且價格昂貴。”臺州市椒江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仁斌表示,“1998年,椒江區開始在大陳海域發展大黃魚養殖。目前,大陳黃魚深水網箱養殖達453只,大型圍欄養殖區4處,大陳黃魚年養殖產量約3000噸,產值達3億元以上,東海養殖大黃魚約占浙江省產量、產值2/3以上。”
會上,中國漁業協會大黃魚分會名譽會長劉家富表示,“我們研究大黃魚養殖技術的初心是為了讓傳統‘國魚’重上普通百姓餐桌。”“大黃魚歷史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深受國人喜愛,而生態養殖高品質大黃魚成為當前大黃魚業界的重要課題。”劉家富表示,“所謂生態養殖,是指盡可能接近天然大黃魚原有的生態環境,養殖出接近野生大黃魚體形、體色、肉質與風味高品質、高價位的產品。”
同樣,關長濤也指出:“大黃魚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養殖模式、養殖設施等諸多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產品加工、市場拓展尚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劉家富看來,“通過因地制宜生態養殖方式,提高養殖技術,進行魚病防控,投放光誘天然餌料,提倡即捕就地即加工,并進一步打造大黃魚文化、培育品牌、開拓市場、延伸產業鏈等多措并舉,大黃魚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如何拓展深遠海空間也是當下大黃魚產業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王魯民認為,“從傳統的圍網養殖、網箱養殖,到深遠海大型圍欄設施不斷發展。通過創新深遠海圍欄養殖模式,將助力大黃魚養殖提質增效。”
筆者了解到,大陳黃魚在大型抗風浪深水網箱、大型高樁圍欄養殖區中自然養成,單個深水網箱養殖水體達到800多立方米,單個高樁圍欄養殖區達5萬多立方米,并在國內首次使用銅合金圍欄技術、超強網線圍欄技術,大陳黃魚養殖科技含量不斷增強。
在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漁業協會授予臺州市椒江區“中國東海大黃魚之都”稱號,并授予11家企業所屬的養殖基地為“高品質大黃魚養殖基地”。同時還簽訂了科研合作、產銷合作等相關協議,并同期舉辦大黃魚主題書畫作品展、大黃魚魚拓、剪紙等活動。
來源:中國漁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