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電商快車,許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土特產進了城,農民的“錢袋子”也變鼓了。10月31日,記者從全市電商扶貧工作會暨農村電商現場觀摩會上獲悉,今年1—9月,重慶農村網絡零售額近120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近36億元。近兩年,全市累計帶動貧困戶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7.56億元,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就業的貧困人口已累計超過3.3萬人。
暢通通道:農產品好進城 網貨好下鄉
“去年,小譚他們的服務中心把我家900多斤的高山大米收購了,不僅幫我們找到了銷路,還賣了個好價錢。”“我們這邊野生竹筍產量高,以前都是低價賣給別人,現在有小譚他們這個服務中心,我們就不擔心價格賣不好了。”家住石柱縣石家鄉的村民們感嘆道。
他們所說的服務中心正是石柱縣中益鄉電商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于2017年10月建成,營業面積約200平方米。走進服務中心農產品展示點,每一戶村民的農產品都有相應的二維碼,通過掃描,顧客可以溯源相應農產品,這是該中心創新實施的“遠山結親”的模式。
所謂“遠山結親”,就是以戶為單位采集農戶生產信息并錄入服務平臺,城市消費者便可通過信息平臺與農戶建立“一對一”幫扶結對,訂制農產品套餐,幫助農戶以銷定產,目前已成功結對8300余戶。
不僅如此,該中心在負責人譚逢兵的牽頭下,還整合了圓通、申通等快遞,以每5公斤4元錢的價格,變成了附近村民寄收快遞的站點。不僅能把農貨運出去,還能把網貨帶下鄉。“以前,我們取快遞要走上兩個多小時,現在走十分鐘就能在服務中心拿到網上淘到的東西。”村民冉大爺說。
產銷對接:賣多少產多少 再不愁滯銷了
大家都知道在“天貓”,但你聽說過“田間天貓”嗎?在石柱縣大歇鎮竟打造了一個“田間天貓”水果示范基地,其中青脆李400畝,百香果100畝,并在林下套種了花生、蔬菜兩季經濟作物。
大歇鎮雙會村電商服務站依托地域優勢,通過農戶以土地入股模式,有計劃、有組織布局發展線下產業。“田間天貓”實現“以銷定產”的“逆向”發展模式,土地入股農戶148戶,其中貧困戶42戶,全面投產后預計每年農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炒花生、土雞蛋、紅薯淀粉……家鄉的土特產極受歡迎,訂單從全國各地而來,現在我的網店生意越來越火,農產品已賣到了全國各地。”石柱縣大歇鎮雙會村電商綜合服務站負責人向學明開心地說。
2016年2月,向學明毅然放棄在廣東的白領工作,決定回鄉創業。同年7月,向學明開辦了電商服務站。現在的他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開設的土特產店鋪平均每月營業額超5萬元,成功孵化農產品網店11個,與130余戶貧困戶簽訂農產品購銷協議。他十分開心:“每賣出一份特產,家鄉父老就多一份收益。”
電商扶貧 前9月全市農村網絡零售額近120億元
中益鄉綜合服務中心與石柱縣大歇鎮的故事,只是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來自市商務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市農村網絡零售額近120億元,農村網絡零售額近36億元。近兩年全市累計帶動貧困戶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7.56億元,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就業的貧困戶人口累計超過3.3萬人。
目前,重慶基本實現貧困地區電商服務體系全覆蓋。14個貧困區縣、18個深度貧困鄉鎮及所轄貧困村分別實現區縣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鄉鎮農村電商服務站、村級農村電商服務點全覆蓋。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商扶貧不僅是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的上行,也包括促進農村特色產品、工業品、鄉村旅游、餐飲、勞務服務等營銷。要強化企業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增強電商扶貧可持續發展能力。
年底前,市商務委還將集中組織電商扶貧愛心購、電商扶貧進商場、進景區、進市場、進超市、進社區等一些列大型促銷活動,希望大家早準備、早安排,梳理產品,打造網貨,充分利用市級平臺和資源優勢,把各項工作抓到實處,真正通過電子商務把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銷售出來。(記者 周曉雪 實習生 邱小雅)
來源:華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