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下活糧企改革這盤棋,在種、收、購、加、銷產業鏈上整體發力,企業在風云變化的競爭態勢下很難生存與發展。”
記者 張 珂 實習記者 石祖清
經營企業,特別經營事關人們天天離不開的糧食質量和糧食安全企業,不走出去是死路一條,走慢了也是死路一條,只有快走一步,某些方面走在行業前面,路子才會越走越寬。
“若不下活糧企改革這盤棋,在種、收、購、加、銷產業鏈上整體發力,企業在風云變化的競爭態勢下很難生存與發展。”
在昆明農博會糧食展區采訪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斐,他一針見血地切中了糧企在如今行業競爭態勢下如何發展的“脈搏”。
糧改促企發展升級
“談到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發展,我認為是國家和地方不斷加大糧企深化改革改制力度的結果。”
李永斐表示,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宜良縣糧油貿易總公司,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和地方改革改制糧食企業力度的加大,宜良縣糧油貿易總公司(國有)被列入了各級政府糧企改制名錄。
2004年,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磨合后,宜良縣糧油貿易總公司順利改制為民營企業,同時注冊的昆明滇中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在宜良縣原公司掛牌成立。
據李文斐回憶,當時他雖不是公司員工,并在昆明等地做it業務,但新公司掛牌當天他到現場目睹了撤換牌子的過程。
脫下已穿了幾十年國企的“舊裝”,換成國企改革改制后,適應市場發展的昆明滇中糧食貿易有限公司(民營性質)“新裝”,在改革改制后煥發出新的活力。
他介紹,2005年,注冊資本金千萬元的新企業在實力和人員管理及業務開展上注入了新鮮血液,圍繞發展升級后的新企業在2年后的2006年,實現了營業額與利潤額“雙豐收”。
資料顯示,2006年資產已達1.15億元,總經營量達19萬噸,年銷售額1.1億元,實現利潤57萬元。
之后,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與規劃,2010年,公司又規劃布局成立為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
從變化看,李永斐坦言,過去公司如一條“小舢板”,方方面面按規劃安排任務落實,很難放開手腳博弈,而改制轉型升級成立后的集團公司,則如一艘“大艦隊”,集中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等優勢,抓住各種政策機遇,在糧食生產、收購、加工和銷售等行業領域中乘風破浪、擂鼓前行。
用李永斐的話說,新注冊成立后的新公司發展業務、業績等雖呈現逐年增長,但信息閉塞、品牌運營、信息化力度投資不到位等,制約了企業闊步發展。
在此基礎上,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加大了信息化、品牌化、業務多元化的投資與建設。
同時,引進先進設備實行現代化生產與加工,以宜良和滇中為主,輻射周邊及全省和省外的發展布局開始發力。
打鐵要靠本身硬
“離開吃‘皇糧’,改制轉型升級后的民營企業生存、企業發展靠自己。”
在李永斐看來,他認為糧食企業與其他涉農企業還是有區別。他舉例說,如收購上則必須按政府規定實施,首先確保糧食收儲安全,其二是質量需保證。
對于流通,則涉及收儲、質量和價格,若不圍繞種植、生產、加工、儲備、銷售產業鏈規劃,加大投入,企業將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立足。
“由于自己此前從事it行業5-6年,在企業如何運用it優勢,做強企業方面得到了很好發揮。”李永斐說。
他告訴本報記者,他2010年離開it,放棄it行業進入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來,其強調企業為適應新時代發展,就必須與“大數據”接軌。按現代化、信息化規劃布局,才能讓企業走在行業的前面,才能下活糧企發展“這盤棋”。
按其理解,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無論從“開門收糧”到提供“五代服務”,或是從“一進一出”到上下游“兩頭延伸”,都離不開信息化、現代化、數字化等的投資建設與管理。
在這位剛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士看來,其敏銳的眼光和捕捉信息的靈敏度表現在,他為企業在全省、乃至西南片區第一個引進日本先進設備智能機器人碼垛(碼包、碼袋)等實施上,成為如今昆明乃至全省行業投資先進設備行動最快的“第一人”,企業實施現代化發展走在了行業前面。
他介紹,在公司糧食倉庫、糧食生產車間,這些被員工成為“鐵漢子”“大力士”的智能化“碼垛機器人”與人工比起來,無論搬運、碼垛等比人工強多了。
在昆明滇中糧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大米等生產車間和倉儲里,日加工量450噸的流水線生產工藝和先進的智能化“碼垛機器人”,正展現出企業實現現代化、信息化生產與管理的魅力。
他帶著現場感地表示,每日在公司生產車間一個空曠的大廳內,能看見一位干勁十足的“碼垛機器人”,正揮舞著巨大的“手臂”,將一袋袋百斤、50斤重量不等的米袋等搬起,扭一下“腰”,“舉重若輕”地將袋子放在另一邊的托盤上,并按設計好的規范與標準,一袋接一袋地堆起來。
公司2016年引進此臺機器人以來,每日可替換近20個員工勞動力,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在釋放勞動力的同時,每年為企業節約勞動成本費用近百萬元。
在發展布局上,李永斐透露,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今后將陸續引進智能化設備,而對于品牌建設與業務拓展,其稱繼續發揮“云香米”“昆糧”兩個品牌基礎上,持續創新打造其他品牌。
對于店面規劃,在做好宜良縣24個直銷店和昆明市2個直銷店基礎上,將加大力度向滇中其他州市發展,而種植、收購大米等優質品種基地,也將從楚雄祿豐、元謀向楚雄市等地延伸。
目前,企業規劃在做好大米種收、加工、倉儲和銷售的同時,在豆油加工、雜糧貿易等方面也同時發力,力爭在今年實現8億元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公司綜合經營指標突破10億元人民幣。
來源:云南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