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2018年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會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在活動上表示,中國將大力推動糧食收儲制度、儲備管理、流通監管等方面改革,加大糧食產業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力度,積極開展糧食安全國際合作,著力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2018年10月16日是第38個世界糧食日,主題是“努力實現零饑餓”。此次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的主題是“端牢國人飯碗,保障糧食安全”。
在主會場活動現場,10名全國先進典型代表獲頒全國“糧安之星”稱號。其中包括今年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他從事農業教育、大豆遺傳育種60余年,促進了中國大豆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創建了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農業部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此外,獲獎人物還有從事糧油質量安全檢驗工作30年,做到檢驗“零事故”的浙江省糧油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副主任應美蓉;在玉米高產高效和黑土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立春;曾于201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的劉東華等。
據悉,2017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889斤,已超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就,對世界也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張務鋒在會上表示。
張務鋒指出,近年來,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給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
此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制定的《關于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中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將要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加快消化政策性糧食不合理庫存。
《決定》還提出,要在深化糧食對外合作上取得新成效,按照適度進口的要求,積極發展糧食國際貿易,促進中國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的多元化。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分工和產業鏈再造,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支持有實力的糧食企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建立境外糧油生產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
據悉,糧油企業代表、學術機構代表、群眾代表和部分保障糧食安全先進典型人物代表等800余人參加了2018年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會場活動。糧食安全大走訪大調研啟動儀式在活動上舉行。全國31個省區市同步舉行了宣傳活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