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谷飄香。位于遼寧省新民市的宋家崗子村里,忙著開鐮的農民們在金黃的稻田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8臺收割機一齊開動,田間的富硒水稻由此開始正式收割。
在我國國民硒元素攝入不足的背景下,富硒水稻的種植為宋家崗子村的農民帶來了走上致富路的新機遇。
種植富硒水稻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宋家崗子村有近百年種植水稻的歷史,但是祖祖輩輩都是‘老三樣’,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很低,趕上不好的年頭幾乎不賺錢。”宋家崗子村黨支部書記商勇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農民收入低這個難題曾讓他苦惱不已。
多年來,“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深受重視。記者注意到,自2004年至2018年,我國連續十五年發布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就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何轉變宋家崗子村的種植方式,實現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發展現代農作物,從而帶領農戶走向致富的道路,成為商勇日夜思考的問題。
在一次和老領導談話的過程中下,商勇了解到,可以通過科學補硒的方式來提高大米的品質和市場價值。
共享經濟分會顧問、中國健康富硒食品產業聯盟理事長王有德對此進一步解釋,由于我國的富硒帶只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7%,大面積的土地匱乏硒元素。而現在經過科學試驗,可以將一定比例的硒元素人工授予到農產品中。
由此宋家崗子村開始積極探索科技種田。自2017年開始應用硒酵素施種水稻,提高大米的有機硒含量,生產富硒大米。產品經多家有檢驗自制的部門廣泛抽檢,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現在,富硒水稻種植基地建設已經成為宋家崗子村共同致富的成功之路。
“現在我們村的富硒大米在全國多個城市銷售,市場反饋很好,也積攢了一定的客戶,農民種的水稻收入比以前更多了,所以我們計劃擴大種植面積。”商勇說。
在10月10日舉行的開鐮儀式上,新民市副市長郭浩然提到,希望宋家崗子村進一步擴大科技種植含量,持續發展好富硒水稻基地建設,努力打造富硒水稻品牌,讓宋家崗子村的富硒大米盛名成為地理標準性品牌糧食。
農民增收百姓增壽 補硒勢在必行
不容忽視的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道路上,生產出健康和安全的食品與追求經濟效益同樣重要。消費者對食品健康和營養需求的日益增加,也為富硒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據《科技日報》報道,硒被譽為“生命的火種”,其生物學功能主要是提高人體免疫力、抗氧化、保護修復細胞、防癌抗癌、對重金屬有解毒作用等,合理地攝入硒元素對人體健康、預防治病有著重要作用。然而我國缺硒地區高達72%,缺硒省份有22個。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營養學會于1998年10月修訂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已將硒列為15種每日膳食營養素之一,提出一個成年人每天對硒的適宜攝入量是50-250微克。
“富硒食品對人體的好處很多,但從機理上講它主要是人體強的抗氧化劑作用,抗氧化約是ve的500倍。”功能食品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留美博士羅小川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國際上推薦的硒元素攝入量是成人每天60微克,適宜攝入量在100-250微克之間。而目前我國大多數人口攝入硒不足,平均40微克左右。王有德對此認為,全民補充硒元素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富硒產品健康功效的逐步了解,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有超20個縣生產富硒大米和雜糧,近千家企業生產硒產品,富硒農產品行業總產值達300億元。在開鐮儀式現場,北京永輝超市代表王凡在開鐮儀式現場簽訂了富硒大米銷售合同。
只有全民的健康才有全民的小康,“宋家崗子村一定要落實‘農民增收,百姓增壽’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繼續發展科學補硒產業。”郭浩然說。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