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仍在全球蔓延。據媒體報道,8月以來,遼寧、河南、江蘇、浙江、安徽、黑龍江等省份先后發生非洲豬瘟疫情,這是非洲豬瘟首次傳入我國。截至9月5日,除我國外還有12個國家報告發生3358起疫情。
在非洲豬瘟出現之前,中國消費者對豬肉的熱情就一直在減退。農業農村部的相關數據顯示,豬肉在我國的消費總量持續下滑,已從2014年的5719萬噸下降至5481萬噸。與此同時,豬肉產量也從2014年的5671萬噸下降至5340萬噸。
這一現象,與我國肉類消費的日益多元化息息相關。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豬肉的人均消費量占整體肉類消費的80%以上,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64.2%。
而同一時間,中國牛羊肉的人均消費量從1980年的0.81kg上升至2015年的2.8kg,禽肉的人均消費量占整體肉類消費的比重,也從1980年的6.0%上升至2015年的26.8%。
雖說中國消費者對豬肉的熱情在一點點減退,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中國仍是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根據美國農業部相關報告,2017年,中國一共生產了5340萬噸豬肉,是歐盟的2.3倍,美國的4.6倍;同年,中國一共消費了5481.2萬噸豬肉,是歐盟的2.6倍,美國的5.7倍。
在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之外,中國還是世界豬肉進口大國。在中國,豬肉的消費量總是高于生產量,所以每年需要大量進口豬肉及相關產品。這也是為什么,非洲豬瘟有機會傳入中國境內。農業農村部此前也表示,可以確定疫情病源來源于境外。
據媒體梳理,1921年首次出現于非洲肯尼亞以來,非洲豬瘟一直在全球擴張自己的勢力版圖。2000年以前,它攻占了伊比利亞半島和加勒比地區;2007年傳入格魯吉亞以及俄羅斯地區;到2017年3月,俄羅斯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而此時疫情發生地距離我國僅為1000km左右。
海關總署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豬肉64.8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2.2%;價值75.7億元人民幣,下降9.2%。我國自歐盟進口豬肉40.5萬噸,減少3.6%;自美國進口6.5萬噸,減少了27%;自巴西進口6.8萬噸,增加1.3倍。在2017年,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豬產品進口來源國,從美國進口的金額占總進口額的26.64%。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