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烏魯木齊市民劉瑞芳覺得最美味的菜是一道紅燒帶魚;而40年后,隨著海陸空物流的飛速發展,首府人餐桌上的海產品變得豐富起來,張牙舞爪的龍蝦、肥美的三文魚應有盡有。
9月15日,海產品經營戶桂體剛忙個不停,掛斷一個電話,下一個電話又接了進來,他還要回復網上的訂單,這些都是首府和南北疆訂海鮮的客戶。
當天,是他所入駐位于經開區(頭屯河區)的海鴻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開業的日子,該中心是全疆數一數二的生鮮海鮮市場。
桂體剛1995年開始做海鮮生意,他見證了烏魯木齊市海鮮市場的變遷。
大學生做海鮮生意
改革開放春潮涌動。那時,在首府,說到海鮮,市民的印象只有帶魚。
1992年,桂體剛的母親和姐姐下海經商,在蘭州做水產品生意。1995年,23歲的桂體剛在武漢上大學,假期時來烏魯木齊探望做海鮮生意的親戚。
那個假期,桂體剛為了給家人搭把手,加入了做海鮮生意的隊伍。
桂體剛負責去沿海地區找貨源,批發海鮮,再批發到蘭州和烏魯木齊市場。
當時烏魯木齊的海鮮市場在文藝路,與賣菜、賣肉在一個市場內,品種主要就是泥鰍、黃鱔和魚,經營戶不到20家。
“當時吃海鮮對于烏魯木齊人來說,是奢侈品,比牛羊肉貴得多。”同樣曾在文藝路市場銷售海鮮的陶相舉也搬到了開業的新市場,他說,活蝦的存活時間只有24小時,從沿海城市無法及時運來,所以才大量進購耐活的泥鰍、黃鱔。
陶相舉還記得,自己當時做海鮮生意是經老鄉介紹,對方只告訴他,烏魯木齊海鮮市場很大。
海鮮市場步步升級
烏魯木齊的海鮮真正形成市場,是在2000年前后。當時,桂體剛的姐姐和外甥也來到了烏魯木齊做海鮮生意,他們和陶相舉都搬到了老北園春水產品市場。
陶相舉說,現在無需自己找貨源,沿海地區會主動聯系這邊的經營戶,上了新的貨品或有好的發貨渠道,也會及時聯系,空運蝦、蟹等生鮮海鮮,最快三五個小時就能到烏魯木齊市場,三文魚、陽澄湖大閘蟹等品種豐富多樣。不僅如此,在保證食品安全方面,有電子“一單通”、二維碼等可追溯系統,訂貨在網上就能完成。
2017年年底,老北園春水產品市場已發展到上百個門面,經營的數百種海鮮主要來自山東、江蘇、海南、河北、浙江、廣東等地。
市民劉瑞芳說:“海鮮漸漸成為首府市民餐桌的常見菜品,東寶冷庫、新北園春、九鼎等市場都能購買到海鮮。”
今年年初至9月15日,首府兩家海鮮市場陸續開業,分別是新聯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的海鮮交易區和海鴻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
新聯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海鮮交易區容納200家商戶,而海鴻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作為海鴻國際食品物流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入駐上千家經營戶,憑借海鴻國際一期在全疆的冷鏈優勢,以大市場、大倉儲、大物流等為戰略,海鮮、水產的批發量已達烏魯木齊市場批發總量的70%以上。
生意從首府走向中西亞
陶相舉聽新疆東寶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嚴鮮彩說,海鴻國際食品物流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依托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中歐班列等優勢,在加快食品供應鏈服務升級的同時,還在完善跨境交易和全球采購平臺,實現冷鏈倉儲配送數字化和智能化。
讓桂體剛和陶相舉關注的是,海鴻國際食品物流港還將加大與中西亞海產品及歐洲農產品集散中心的對接和合作,要將海鴻國際食品物流港打造成為面向國內國外兩個13億市場的國際化現代農副產品集散中心。
陶相舉說,兩年前,自己聯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客戶,目前一周兩個航班運送海鮮到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他希望業務能夠遍布到更多的國家。
桂體剛也已開始謀劃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
“當年我做海鮮生意,選擇是對的,前景很廣闊啊。”桂體剛說。(唐紅梅)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