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記者從重慶市墊江縣農委獲悉,近年來,墊江全面開展“康養墊江·綠色田園”行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有效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縣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1.6%,白色垃圾回收率達96.5%,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墊江縣曹回鎮馬竺村,重慶市河灣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1350多畝土地,發展種植養殖循環立體農業。該公司采用“以用為治、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發展思路,以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建立起種養互動、良性循環、雙向增值的養殖污染治理體系。該公司自成立以來,投入資金360萬元,建成沼氣工程一座,修建厭氧發酵罐700立方米、有機肥車間800平方米、場內沼液儲存池3500立方米、田間沼液灌溉池800立方米,配置干濕分離機2臺、沼液提升泵5臺、沼液輸送管網6000米。通過“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厭氧發酵、管網還田、有機肥生產、種養循環”模式,以沼液為肥,常年輪作兩季糧飼兼用玉米、一季榨菜,年產全株玉米4500噸、榨菜1200噸,產值298萬元。此外,該公司年產有機肥3000噸,供給周邊果園、設施種植基地用肥,銷售收入36萬元。
墊江農工委副書記鐘應發介紹,目前,墊江已興建有機肥廠1座,年產有機肥2萬噸;興建草繩加工廠6家,利用秸稈1.5萬噸;興建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場1座,年處理病死畜禽1.9萬頭(只);建成垃圾中轉站28座、配備車輛42臺,年收運、處理農村生產生活垃圾33804噸;關閉禁養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80家、高毒農藥定點經營門店216家、不達標屠宰場19家,15個擬支持項目因白色垃圾污染而取消。
在此基礎上,墊江改革白色垃圾處理模式,實施“戶撿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四級聯動;改革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責任機制,實施定點、定員、定責“三定”和查設備、查技術、查排放“三查”制度;改革病死畜禽分散處理模式,實行處理場、保險公司、鄉鎮畜牧站、縣動監所“四方聯動”集中處理。
如位于墊江黃沙鎮轄區內的重慶春達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承擔著該縣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工作。該場采用國內領先工藝技術,采取濕法萃取的方式,通過高溫、降解分體機處理后,生產出達到安全要求的化工用油和有機肥資源。該廠自2016年6月建成投用以來,共集中處理病死生豬33213頭(其中縣外1970頭)、牛羊1012頭(其中縣外58頭)、禽兔8.6萬余羽(只)、畜禽產品325噸(其中縣外54噸),通過油渣分離處理共生產油脂227噸、油渣302噸,實現銷售收入105萬元。
今年以來,墊江還強制關閉禁養區規模養殖場3家,罰款2萬元;強制非禁養區污染嚴重養殖場模式化治理13家;實施環境評價驗收制,不予通過要求限期整改6家;整治秸稈露天焚燒,實施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過腹還田、草繩加工、食用菌基質等多渠道利用。
鐘應發告訴記者,為了破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難題,墊江還建立了“四大”工作機制,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持續開展。一是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建立縣政府統籌、鄉鎮(街道)具體實施、村(居)及農村居民參與的“三級”聯動機制,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向上爭取、縣級配套、鄉鎮投入、村居和村民自籌、社會募捐”的經費保障機制,籌集資金1.2億元,解決農業資源廢棄物綜合利用資金難題。三是建立考核督促機制,由縣政府督查室牽頭,縣農委、縣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參與,采取隨機抽查、交叉檢查與定期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業資源廢棄物綜合利用工作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取得實效。四是建立激勵懲戒機制,對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好的農業企業實施項目支持、政策傾斜、通報表彰,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項目黑名單制度,公開曝光。(記者 陳維燈 通訊員 況宇)
來源:重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