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位朋友,30多歲時,有段時間突然胸口悶,舌頭發沉,食欲不振,只想吃涼水果,小便呈醬油色,體檢報告中肝腎功能異常,轉氨酶、總膽紅素、肌酐指標升高。看了醫生,說是中毒,讓排查食物,最后鎖定了食鹽,發現是抗結劑亞鐵氰化鉀所致。改吃不含抗結劑的海鹽后,癥狀消失,生化指標回歸正常。從此以后,變為他人眼中“異類”,飯局能免則免,實在推不掉,就自帶食鹽,交給廚師。倘若飯店拒絕,堅持不用他提供的鹽,朋友就只吃米飯水果,美味佳肴一口不碰。這“怪”習慣,至今已保持了幾十年。
思其遭遇,略有疑惑。致病原因,貌似鐵證如山,又似乎經不起嚴謹推敲。未有醫學化驗數據直接證明這些癥狀與亞鐵氰化鉀有關,醫生也僅僅持主觀懷疑態度。類似病人雖也有幾例,畢竟樣本太少,不足以得出普遍結論。患者更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頻繁自我心理暗示,聞亞鐵氰化鉀色變,以致殃及所有抗結劑,甚至懷疑科學。《鹽里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一文刷屏后,朋友更是如遇盟友,成為反抗結劑的堅定“斗士”。
文章終成謠言,卻留下不小余波。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有兩點最令人關切,一是市場并未嚴格區分湖鹽、海鹽以及井礦鹽。消費者統一視為“食鹽”,不知道只有井礦鹽會結塊,需要添加抗結劑,湖鹽海鹽不結塊無需添加;二是消費者不了解抗結劑化學特性,喜歡道聽途說,缺乏科學指導。
從政府和企業角度看,生產含抗結劑食鹽更多是從民生、技術流程、經濟效益等方面考量。就政府而言,保證食品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是最重要的。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向消費者解釋公共事務,包括抗結劑用途、副作用等。消費者的知情權應是重中之重。對于企業來說,通過設備的特殊設計以及控制生產操作參數,提高井礦鹽純度、粒度,降低溫度,能夠做到不添加抗結劑也不會結塊,但生產成本會有較大增加。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必須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或提高價格,或者研制無害無任何副作用的抗結劑,保證添加方便成本低廉。
食鹽抗結劑在我國很普遍。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的抗結劑就是亞鐵氰化鉀。盡管也有硅酸鋁、硬脂酸鈣、碳酸鎂等可供選擇,但皆因不溶于水造成添加成本過高。此外,某些鹽企違規操作,超標過量添加抗結劑情況也曾發生,需引起高度重視。
要消除“抗結劑恐慌”現象,除政府應繼續規范鹽企工藝生產流程,保證抗結劑含量不超標,并通過講座、媒體宣傳等形式,向消費者普及抗結劑相關知識外,更重要的,還應結合消費者需求,明確區分各類食鹽,在商場、超市分列出“井礦鹽”“湖鹽”“海鹽”等區域。同時,在產品包裝袋醒目位置,應大字標示是否含抗結劑,注明“某些抗結劑如亞鐵氰化鉀可能引起個別人群身體不適,望謹慎使用”等字樣,讓老百姓買得明白,吃得安心。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