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種茶葉不懂這些專業知識,現在種了‘歐標茶’,茶葉的價格翻了幾倍。”9月7日,貴州省甕安縣嵐關鄉茶海村村民袁天亮對記者說。
袁天亮是貴州嵐關鄉的茶葉種植大戶,種植了1200余畝茶園,自從改變了種植管理方式生產綠色“歐標茶”后,他的茶葉再也沒出現過滯銷狀況。
貴州甕安種茶歷史悠久,但由于茶園管理差、生產加工滯后、市場拓展緩慢等因素,甕安的茶產業一直默默無聞。“一斤好茶葉才賣幾塊錢,到最后老百姓都不愿意去種了。”袁天亮說。
如何讓好茶真正賣出黃金價?記者在該縣采訪時了解到,當地政府提出發展茶產業要走“不種連片茶、不施通用肥、不用老耕地、不灑殺蟲劑”的綠色生態歐盟生產標準思路,從基地建設-廠房-基礎設施-品牌打造等全方位給予扶持。同時,縣內所有茶產品質量安全要達到四個100%,即:全縣茶產品100%達到無公害標準,出口茶產品100%達到目標市場要求,大宗茶產品100%建立市場可追溯體系,優勢茶產品100%使用統一標識代碼,實現投入無違禁,源頭無隱患,管理無盲區。2016年,甕安“歐標茶”達到483項歐盟進口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順利通過歐盟標準認證。
種植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讓曾經默默無聞的貴州翁安茶一舉變成了供不應求的熱銷茶,也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我們這里品質好的白茶可以賣到幾千元一斤。”甕安縣嵐關鄉鄉長馬世龍告訴記者,以該鄉為例,去年該鄉新增2300畝茶園,老百姓人均增收511元,帶動就業1500余人。有的村子還成立集體合作社,村民們自發入股打造茶品牌。
據了解,目前,甕安縣種植茶園面積20.16萬畝,現有茶葉加工企業52個,省級龍頭企業4家、州級龍頭企業8家,注冊商標10個。全縣茶產業鏈條基本形成產加銷體系,產品遠銷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