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場以現行標準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為目標的精準扶貧攻堅戰,正以聲勢浩大的規模在中國廣袤的農村打響。這是人類消除貧困前所未有的戰役,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革命。
近日,記者深入廣西西部巴馬縣采訪,深刻感受了這場扶貧革命的巨大影響。巴馬,是全國聞名的“長壽鄉”,也是全國58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幾年來的扶貧,給巴馬帶來了深刻變化。
這是一場改變一代人思想觀念的攻堅戰。巴馬扶貧,不僅僅是注重物質上的幫扶,而是更加注重思想觀念上、發展意識上的進步,通過建立信用體系,用量化指標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從而鼓起貧困人口主動戰勝貧困的志氣,激發起一代人擺脫貧困、邁向新生活的內在動力。
這是一場產業體系再造、生存發展條件再造的攻堅戰。巴馬扶貧,始終把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夯實物質基礎作為擺脫貧困的主攻方向。用好長壽品牌,突出長壽養生特色,圍繞大健康產業,堅持產業融合,發展健康食品、天然飲用水、康養旅游、精品體育、特色醫藥等產業,夯實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證扶貧成效扎實穩固,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一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徹底拔掉“貧根”的攻堅戰。巴馬扶貧,找準了導致貧困的更深刻原因,就是人才缺乏、教育水平不高,勞動者素質偏低、缺乏職業技能。為了拔掉這種能力“貧根”,巴馬把重點放在“扶智”上,通過勞動者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經營意識再造等方式,提升貧困人口的生產技能和競爭能力,不僅為擺脫貧困而且為巴馬未來發展打下深厚基石。
廣西巴馬扶貧攻堅,把物質上扶貧與精神上扶貧,把產業扶貧與推進鄉村治理,把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與徹底斬斷“貧根”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內生式扶貧道路。這條道路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相吻合,為中國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90多年前,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今天,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轉變中,同樣需要一場深刻的農村大變動。讓我們像當年毛澤東深情歡呼湖南農民運動一樣,深情歡呼今天中國大地上正在經歷的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農村大變動吧!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