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上可能殘留農藥,很多人都知道,但這種農藥是毒死蜱、多菌靈還是其他品種,又或者是多種農藥都有殘留,一直是讓食品安全監管執法人員頭疼的難題。記者昨天從市食藥監局獲悉,上海一項剛投入應用的快速檢測技術將解開這一難題,無需從種植方調取農藥使用記錄,只要20分鐘左右,便可初步判斷具體是哪種農藥殘留以及殘留量是否超標。
采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在迎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能競賽現場,崇明區市場監管局執法大隊的唐溢湉向記者演示了這種全新的快檢技術。他選取一片菠菜,剪成1厘米左右的條狀,加水搗碎成菜汁,用吸管吸取數滴,滴入幾塊檢測板內靜置數分鐘后,通過觀察檢測板上線條形態,就判斷出毒死蜱殘留量有超標嫌疑,前后時間加在一起不超過20分鐘。
“這是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此前多應用于醫藥領域。”據介紹,這種快檢原理有點像病毒與抗體,特定的抗體只會對特定的病毒起反應,而特定的檢測板也只會對特定的農藥起反應。
市食藥監局執法總隊總隊長李潔透露,膠體金免疫層析法今年剛開始在上海食品快速檢測領域投入實戰,目前可快速檢測克百威、百菌清、百草枯等10多種常見農藥。以前要判斷具體是什么農藥殘留量超標,沒有這么高效的快檢方法,甚至要進入實驗室,結果一般要等上1天。
積累86項成熟快檢方法
除了農藥,上海近年來還在水產品獸藥(如硝基呋喃、孔雀石綠等)、面粉中的真菌毒素(嘔吐毒素)、動物源性基因等多個領域嘗試新的快檢技術,大幅提升監管和執法效率。目前,上海每年開展約100多萬件樣品的快速檢測,及時發現多起食品違法添加案件。例如,個別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混合肉卷”冒充牛肉卷或羊肉卷,使用最新的快檢技術,5個小時便能判斷“混合肉卷”里到底有幾種肉。
自2002年至目前,上海食藥監管部門已積累了86項成熟的食品快速檢測技術和方法。其中,11項“上海探索”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批準,升級為全國食品快速檢測方法。
另據透露,今年9月,設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物流總倉庫和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展館內的兩個食品安全實驗室都將竣工,上述新的食品快檢技術將在博覽會舉辦期間進一步得以驗證。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