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山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全國首個關于蔬菜標準體系建設的《蔬菜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蔬菜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了蔬菜標準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技術路線、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為山東省蔬菜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技術依據和行動指南。會上,山東省質監局二級巡視員郭大雷對《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做了解讀。
據介紹,《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的研制工作,自2017年9月啟動到發布歷時近一年的時間。期間工作組多次深入蔬菜主產縣(市、區)和企業調研,廣泛征求省內農業、林業、衛生計生等部門和農業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種植企業、廣大農戶的意見,邀請農業農村部、國家標準委、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蔬菜領域的專家對標準進行技術評審,經反復修改完善形成了現在正式發布的文本。
郭大雷解讀該標準時表示,標準提出的“目標明確、科學全面”原則和“層次恰當、邏輯合理”原則,是構建蔬菜標準體系的總體要求,蘊含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工作理念。蔬菜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具體蔬菜標準的制定,圍繞解決某一個或某一類問題開展,做到標準之間相互協調配套,注重發揮標準綜合體的作用,防止標準交叉重復、層次不清。蔬菜標準體系的構建,緊緊圍繞蔬菜產業發展需要來謀劃和推進,每一項標準的制定都圍繞蔬菜產業大發展,服務于蔬菜質量品牌的提升,防止借標準之名行非標準之事,以確保標準制定后能得到有效實施,產生積極效益。
據了解,按照蔬菜類別和產業鏈條兩個維度,《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提出了構建蔬菜標準體系的技術路線。該標準增加了蔬菜類別維度,將山東省蔬菜總結概括為白菜、綠葉菜、蔥蒜、茄果等13個大類,在蔬菜類別維度下構建產業鏈標準子體系。山東省蔬菜標準體系的構建,重點圍繞該13大類蔬菜開展,在科學界定蔬菜分類的基礎上,對每一類蔬菜再按照產業鏈維度進行規劃,最終形成“樹林”式標準體系構架。《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立足產前、產中、產后3個環節,提出構建蔬菜標準體系的主要任務。從全產業鏈的維度看,山東蔬菜標準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要構建生產、產品、加工、流通、質量追溯、管理服務等6個標準子體系,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全覆蓋。
《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系統地梳理了“一圖兩表”,提出構建蔬菜標準體系的主攻方向。“一圖”是蔬菜標準體系框架圖,以圖表的形式勾畫出明確清晰的標準體系層級,有利于標準制定者準確定位具體標準所在的領域和層級,并根據這一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要求開展標準制定工作。“兩表”是蔬菜主要基礎通用標準明細表和山東省主要蔬菜的相關標準明細表。兩個表共梳理蔬菜相關標準1225項,其中現有國際標準4項,國家標準213項,行業標準488項,地方標準319項,待制定的標準201項。待制定標準主要涉及蔬菜種子質量及育苗技術、種植或生產技術、社會化服務、產品質量及流通等環節,這為下一步制定蔬菜標準明確了主攻方向。
郭大雷在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蔬菜標準體系》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標志著新型山東蔬菜標準體系建設的全面啟動。下一步,山東省質監局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和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蔬菜標準體系》提出的基本原則、技術路線、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山東蔬菜標準體系建設,努力制定更多的蔬菜國家標準,強化蔬菜標準的推廣應用,著力以先進標準引領山東蔬菜質量品牌高端化,塑造標準高、品質優、效益好、競爭強的山東蔬菜品牌形象,打造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齊魯樣板。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