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上海市靜安區為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將“不可食用豬肉”即“垃圾肉”的回收處置作為區政府的實事工程、民生工程,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經過種種努力,有效杜絕了餐桌回流。
“垃圾肉”主要是指豬身上的淋巴結、乳腺、胰腺等,被統稱為“不可食用豬肉”,也叫“垃圾肉”。由于淋巴細胞對病原體和病毒有過濾和吞噬作用,因而淋巴結聚集了很多有毒物質和細菌。按照有關食品安全要求,不允許食用。
依據《上海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按照食品安全依法嚴管、責任落實、科技支撐、齊抓共管“四個強化”思路,靜安區科學統籌,廣泛宣傳動員,創新管理方式方法,形成閉環管控模式,持續、全面推進“垃圾肉”及其制品的回收工作,精心呵護百姓餐桌安全。
營造大氣候,全民總動員。靜安區食藥安辦精心準備,搭建平臺,動員各部門形成聯動,深入開展宣傳動員,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走街道、進小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小型講座、開辦游動展板等形式,深入淺出地在群眾中科普“垃圾肉有何危害”“如何辨別”垃圾肉“”等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微信、報紙、宣傳片等媒介,宣傳引導居民正確選購、克服貪圖便宜等思想,抵制“垃圾肉”及其制品。此外,特別注重源頭治理,區市場監管局、區商務委加強市場監管,對市場經營者開展法制教育,使其不越紅線,不觸法律底線,誠實合法經營。
理順管理機制,全面閉環管控。靜安區治理“垃圾肉”的“利器”是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即加強閉環管控,最大限度制止私運外流。統籌協調,建立相關制度,設立專項資金,厘清各主管部門管理范圍和職責。其中,區商務委全面負責該項工作,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在轄區全面開展“垃圾肉”及其制品的回收工作。回收處置工作人員每月公布“垃圾肉”閉環治理情況,菜市場管理人員不定期與經營者溝通并開展檢查,掌握經營動態。
目前,全區36家標準化菜市場及多家食品大賣場管理方均已就“垃圾肉”及其制品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實現了全區覆蓋。治理有章可循,檢查管理全覆蓋,保證市場上銷售的鮮肉和肉制品的安全。
各標準化菜市場及大賣場管理方,每天派出專人收購場內各肉攤剔除的“垃圾肉”,放入由區財政出資配備的專用冰柜內暫存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監管人員為“垃圾肉”建立臺賬,實現全程管控,回收處置工作人員定期到各市場、大賣場巡查。
以財政補貼形式,彌補經營者利益。按每斤1元的價格回收“垃圾肉”,實現從“不敢賣”到“不想賣”的轉變。根據各市場的豬肉出售情況,測算“垃圾肉”數量,實現了全面回收。隨后,把回收的“垃圾肉”運往油脂工廠二次加工利用,制成不可食用油脂或做為肥皂、工業用油的原料。目前,全區各標準化菜市場、大賣場管理方實現了“垃圾肉”回收工作的全區覆蓋、全程監管、全面回收,保證了全區所售鮮肉和肉制品的安全。今年上半年,全區累計購買回收處置“垃圾肉”約12526公斤。
下一步,該區將強化推進“垃圾肉”的回收處置工作,使其形成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有效防范“垃圾肉”及其制品返回餐桌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為百姓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