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收購同比大幅下滑1/3,引發市場對于糧食安全的關注。但從夏糧收獲情況來看,今年屬豐收年,國內外機構的預測數據也指向今年國內小麥減產不多,小麥收購量的大幅縮減并不能完全歸因于糧食減產。我們認為,小麥收購量大降是自然災害導致小麥質量下滑和收儲制度調整的交叉影響所致。受自然災害影響,今年我國小麥產量和質量均有所下降。在惡劣天氣的沖擊下,部分小麥主產區的播種面積和單位產量均遭受負面影響,導致小麥減產,但從減產數據來看,自然因素并不足以解釋小麥收購量的大幅收縮。
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收儲制度調整是導致今年小麥收購量下滑更主要的原因。近年來,我國逐漸開始對主要糧食的收儲制度進行調整。在今年的小麥收購工作中,我國首次調低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并提高了收購小麥的品質要求。今年自然災害導致達標小麥數量下降,而質量較高的小麥則出現惜售,農戶以最低收購價出售小麥的意愿降低,最終導致小麥收購總量大幅縮減。
夏糧征收的大幅縮減并不意味著國內糧食安全存在問題。首先,夏糧產量仍屬豐收,而且相比夏糧,秋糧重要性更高;其次,小麥和玉米庫存仍高,從年內玉米拍賣來看,無需過度懷疑庫存真實性;最后,我國谷物以自給自足為主,進口量相對國內產量而言極少。
在糧價方面,小麥價格可能會出現結構性上漲。受自然災害影響,國內外小麥均出現減產和降質,推高國內優質小麥價格,疊加近期豬價反彈、油價處于高位,以及貨幣政策邊際轉松帶來的流動性充裕,可能促進通脹預期出現明顯的發酵??雇浨榫w可能階段性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之一。但由于糧價并非全面上漲,且糧食分項在cpi中的權重較小,糧價結構性上漲對cpi帶來的影響較為有限。
一、小麥收儲降1/3和夏糧豐收之間存在矛盾?
今年小麥收購同比大幅下滑1/3,引發對糧食安全的關注。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截止2018年7月31日,國內主產區的小麥累計收購量僅3696.7萬噸,同比去年減少1836.3萬噸,降幅高達33.2%。同時,3696.7萬噸的同期收購量也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小麥收購的下滑,引發市場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明顯上升。
但今年我國夏糧收獲情況總體良好,仍屬豐收年。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18日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夏糧共收獲13872萬噸,同比略降2.2%,總產量仍屬豐收。其中谷物(小麥、大麥、燕麥、蕎麥等)產量12984萬噸,同比略降2.3%。由統計局發布谷物產量的同比降幅來看,小麥收獲總量的下降幅度并不大。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7》的數據,2016年小麥種植面積為2418.7萬公頃,其他谷物(除稻谷、小麥、玉米、谷子和高粱之外)僅177.9萬公頃。由此可推斷夏糧谷物中小麥占比可能超90%,夏糧谷物收成未出現明顯下滑,也就意味著小麥收成尚可。
國內外機構預估數據也指向今年中國小麥減產并不多。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8月預估數據,2018/2019年度年小麥預計產量為1.23億噸,較上一年度減產5.6%;而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8月預估數據,2018/2019年度中國小麥預計產量為1.28億噸,較上一年度僅減產1.4%。
通過對比小麥收購量和夏糧產量數據來看,可以發現小麥收購量的縮減并不能歸因于糧食減產。那么發生這種矛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小麥收儲大降,背后是災害導致小麥質量下滑和收儲制度調整的交叉影響
1.受惡劣天氣影響,今年小麥產量略降,而質量下滑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提供的信息,自2017年底的播種期開始,國內小麥北方主產區在生長周期中多個關鍵時點遭遇惡劣氣候沖擊,播種面積和單位產量均受到負面影響。
具體而言,在冬播時期,河南等部分地區遭遇連續陰雨天氣,小麥播種推遲,這一方面影響了小麥播種面積,另一方面也導致部分小麥前期積溫不足,后續生長受到影響。而在清明期間,河南、山東局部地區等主要小麥產地出現持續低溫,小麥大面積凍傷,后續出穗較少。最后,在灌漿收獲時期,安徽等地連日降雨、日照不足,小麥灌漿收影響,且部分小麥在潮濕天氣的影響下出芽霉變,產出品質下降。
雖然惡劣天氣導致小麥收獲情況受損,但從減產數據來看,自然因素并不足以解釋小麥收購量的大幅收縮。相比之下,小麥質量下滑造成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
對于部分受自然災害影響而品質不達標的夏糧作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于7月20日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夏糧收購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幫助受災地區農民減少損失,積極妥善處理超標小麥等問題,避免出現農民‘賣糧難’,并建立長效機制,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2.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收儲制度調整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相較于減產,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收儲制度調整,疊加上災害導致的小麥質量下降,才是今年小麥收購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2004年,為保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標志著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正式啟動。
2005年和2006年,針對水稻緩和小麥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正式實行。發改委會在每一年春播之前發布糧食的最低收購價,隨后在糧食收獲后委托中儲糧等國有糧食企業向農民收糧,收購價格不得低于之前公布的最低收購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了世界范圍內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開始實行針對玉米、大豆等價格與國際市場關聯度較高的作物品種的臨時收儲政策。臨時收儲在具體實施上與最低收購價政策相似。發改委每年會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實施一次收儲或多次收儲,確定收儲的價格和總量,并委托國有糧食企業對糧食進行收購。臨時收儲的總量由糧食市場的價格行情決定,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市價行情較好,則沒有必要進行收儲(2009-2011年玉米收儲就曾暫停)。
由于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托市作用,加之國家對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進口數量的嚴格限制,國內小麥價格和玉米價格與國際價格并無太大關聯。
近年來,國家逐漸開始了對主要糧食作物的收儲制度改革。在最低收購價和收儲制度的作用下,部分糧食作物價格市場化程度較低,且產需平衡出現問題,庫存高企。自2010年起,我國年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400公斤,而2016年國內玉米庫存高達2.66億噸,庫銷比也達141%,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凸顯。
2014年起,收儲制度的改革逐步推進。收儲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是推進糧食價格的市場化改革,第二是緩解玉米等作物的庫存壓力。2015年,我國首次下調玉米的臨儲收購價格。2016年,針對玉米的臨時收儲停止。同年,我國下調了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2017年底,繼玉米和水稻之后,我國首次調低了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這標志著糧食作物收儲制度的全面改革。
在2018年的小麥最低價收購工作中,小麥的收購價格被設定為115元/50kg,較2017年下降3元/50kg。更為重要地,今年印發的《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中還提高了收購糧食的品質要求,小麥作物的收購要求由過往的五等提高到三等,但今年的自然災害導致小麥品質出現明顯下降,不達品質要求的小麥在今年的收儲工作中被拒之門外。
同時,質量較高的小麥可能出現惜售情況。一方面是小麥收購價下調,另一方面則是全球小麥主要產區今年也遭受不同程度災害,導致全球小麥產量和質量雙降。這也就使得部分農戶對后續高質量小麥價格看漲,從而不愿以收購價出售。
綜上,在糧食收儲制度調整的背景之下,小麥收購品質門檻的提高,疊加災害導致小麥質量下降,使得達標收儲小麥數量下降,是今年我國小麥收購總量大幅放緩的主要原因。
三、夏糧征收大減,并不能推出糧食安全存在問題
夏糧征收大減,并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夏糧產量仍屬豐收,而且相比夏糧,秋糧重要性更高。統計局給出的夏糧產量數據,谷物較去年同期僅減產2.3%,仍屬豐年。而且參考2017年糧食產量數據,秋糧產量約為夏糧產量的3.18倍。因而夏糧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較秋糧而言要低得多,關注后續秋糧情況。
第二,小麥和玉米庫存仍高,從年內玉米拍賣來看,無需過度懷疑庫存真實性。2017年數據顯示,小麥和玉米年末庫存分別占當年消費量的71.7%和110.5%。規模巨大的庫存意味著即使當年糧食產量出現一定程度的減產,也不會影響到居民的糧食消費。問題在于庫存是否真實呢?我們認為玉米臨儲拍賣情況可供參考,即國家將前幾年收儲的玉米拿出來拍賣出售。
截至今年8月9日,臨儲玉米累計拍賣成交量達6100萬噸,超出1年玉米產量的1/4,從側面說明無需過度懷疑糧食庫存的真實性。
第三,我國谷物以自給自足為主,進口量相對國內產量而言極少。從進口數量來看,據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我國小麥進口總量為442萬噸,玉米進口總量為283萬噸,相較于國內產出規模分別在1.225億噸和2.165億噸,進口小麥和玉米在中國糧食消費中占比極少。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估數據計算,2018/2019年度我國小麥的自給率為96.8%,玉米的自給率則高達98.6%,指向糧食安全無虞。
從國內外農業機構預估的產出情況來看,盡管今年小麥受災較重,但中國國內小麥產需仍將表現為凈結余,而玉米則可能表現為一定幅度的凈消耗。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8月預估數據,2018/2019年度年小麥預計產量為1.225億噸,預計年度結余1179萬噸;而根據usda8月預估數據,2018/2019年度國內小麥預計產量為1.28億噸,預計年度結余930萬噸。玉米方面,國家糧油中心預計2018/2019年度玉米產量為2.165億噸,年度結余為-4053萬噸;usda預計產量為2.25億噸,預計結余為-2105萬噸。
小麥方面,國內外預測一致認為我國小麥將在未來一年內實現凈結余,加之國內小麥庫存充足,庫銷比處在高位,小麥總體供給安全無需擔憂。而玉米方面,由于前幾年臨時收儲累積大量玉米陳糧庫存,即使存在一定的產需缺口,考慮到截止8月9日今年拍賣的玉米庫存已經高達6100萬噸,玉米供給安全同樣沒有問題。
四、國內小麥降質+全球供給不足,可能促進通脹預期發酵
糧食方面需要考慮的,可能是糧價結構性上漲的問題。國內小麥產量較高,加上庫存仍高,小麥整體價格漲幅預計不大。但高質量小麥價格可能出現明顯的上漲。一方面,此前國內自然災害導致小麥出現降質問題,可能需要進口更多優質小麥彌補缺口;另一方面,全球小麥主產區也遭遇干旱等災害,減產、降質問題也較為嚴重,國際優質小麥價格持續上漲,cbot小麥期貨價格近期漲幅超20%。國內進口需求的上升,疊加外部供給的不足,可能導致國內優質小麥價格出現明顯的上漲。
小麥這一主糧價格的結構性上漲,疊加近期豬價反彈、油價處于高位,以及貨幣政策邊際轉松帶來的流動性充裕,可能促進通脹預期出現明顯的發酵??雇浨榫w可能階段性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之一。
但糧價結構性上漲給cpi帶來的影響較為有限。考慮到糧食分項在cpi中的權重僅約2%。優質小麥價格可能出現一輪上漲,但2012年以來進口小麥的數量僅300-550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5%,以及糧價整體不具備大漲的基礎(我國小麥、玉米價格更多由國內因素決定,與國際價格聯動性不強),因而不太可能推升整體糧價上漲幅度達到10%的級別,這樣給cpi帶來的直接影響就不會超過0.2%。而間接影響方面,由于糧價并非全面上漲,其帶來的間接影響預計不會超過直接效應。
因此,綜合來看,糧價的結構性上漲對cpi的影響不會太大。往后看,影響cpi的走勢的因素,除了糧價之外,可能更需關注豬價、國際油價、人民幣匯率等因素的影響。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