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
食品安全問題似乎是埋在社會生活里的炸藥包,一點就著。8月10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2018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校園公益活動上,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表示,食品要兼顧安全和營養,尤其是后者,但食品營養問題長期被忽視。“食商教育”是急需補上的一課。
“食商”指挑選食物獲取營養的能力,日本很早就將其納入中小學教育。何麗表示,營養問題需要足夠的重視,如營養不良、超重等兒童時期的營養問題,會對成人后的健康帶來潛在風險。“大多數慢性病與營養過剩相關。‘食商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食品安全和營養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會幫助他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且指導將來的購買行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已經接近四萬億元。過去五年,食品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30%,也就是說,老百姓把30%的錢用來買吃的。“餐飲行業廝殺艱難,已關閉的餐廳平均壽命為508天。包括原料安全、生產安全、物流安全、消費安全在內的食品安全是餐飲業的紅線。”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表示。
“食品安全更大程度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食品的問題。人的問題包括主觀故意和無心之失,后者可以通過教育有效規避。”科信食品與營養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表示。據他介紹,很多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于生熟不分等疏忽造成的,反映出食堂員工、供應鏈人員等食品安全知識的不足。科技屆和相關行業要攜手為從業人員提供更好、更容易理解的食品安全知識。
“食品安全是很低層次的話題,我們離營養健康還差得太遠。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校園餐飲要逐漸改變‘一勺燴’的傳統模式,追求營養配餐,滿足三高人群素食主義等特殊餐食,建立更高的標準。”餐飲行業專家夏連悅表示,要實現這些目標,也要靠“食商教育”。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