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沈北區五五村出現非洲豬瘟疫情!請大家互相轉告,不要吃豬肉!”近日這個消息在網上瘋傳,后經權威部門證實是謠言。江蘇省食藥監局近日在淮安市舉行“新形勢下食品謠言治理與輿情案例分析研討會”,專家表示,食品領域是謠言重災區,現在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45%的謠言與食品安全有關
塑料從機器一邊進去,另一邊出來便是亮晶晶的大米——這段視頻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近年來,食品造假謠言還有不少:1只烤雞身上長著6只雞翅,紫菜是用臟兮兮的黑色垃圾袋制成的,葡萄無核是使用了避孕藥,人造雞蛋可以當成乒乓球來打……
國家食安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在網絡謠言中占比45%。制造一條謠言成本很低,但造成的損失往往難以估量。比如去年的“塑料造紫菜”謠言,讓福建沿海的紫菜養殖業至少損失10億元。這些謠言甚至嚴重損害我國國際聲譽。再比如2008年的“紙包子事件”,嚴重影響我國作為奧運會主辦國的形象;去年的“塑料加工成大米”謠言,甚至傳到歐洲和非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個非洲記者竟然問:“中國的塑料大米,會不會出口到塞拉利昂?”
“我們企業就深受謠言之害。有一年,化學原料造雞蛋的說法甚囂塵上,導致當年生產的月餅嚴重滯銷。”南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殷建飛說,不可否認,前些年食品行業確實存在些問題,比如毒大米、地溝油等,但經過這些年的整治,食品行業“干凈”了許多,正規的食品企業非常重視品牌信譽。可謠言利用人們普遍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捕風捉影,夸大負面影響。江蘇賽奧生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桂林認為,謠言如果不有效遏制,可對一個產品甚至一個產業帶來災難性的損失。
謠言已形成“黑色產業鏈”
那么,是誰在制造食品安全謠言?專家說,大部分謠言制造者都是有目的地編撰、剪輯后,在網絡上散布謠言、誤導公眾的。現在食品安全謠言已形成“黑色產業鏈”。上游是制造謠言的推手,下游是微信營銷公司。一些發布者以聳人聽聞的謠言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擁有一萬粉絲量的微信號轉發一條食品安全謠言的價格為150-300元,個人轉發一次可獲利0.5元。
專家研究發現,食品安全的謠言傳播者和受害者,一般是兩大群體:一是老年人,這一群體社交圈比較狹窄,往往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很快將謠言轉發給子女、親朋好友;二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這一群體對科學的事物興趣不大,但容易聽信謠言,同樣是謠言的積極傳播者。
新華網輿情部主任繆瑞華說,謠言通常會用“一驚一乍”的標題,比如“專家警醒:吃這些食物,是在找死”“驚!四種水果比砒霜還毒!”等等。
“但你要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塑料加工成大米,是在哪加工的;專家說4種水果比砒霜還毒,是哪個專家說的,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說的?這些細節都經不起推敲。而且有些謠言年年傳,可還有不知情的網民年年在轉發。”繆瑞華說。
治理謠言,科普先行
這幾年江蘇食品安全總體上呈現出穩定向好的態勢,但是復雜狀況并沒有改變。一是因為食品產業技術薄弱,企業多、小、散、亂現象仍然存在。二是因為全國食品大流通,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難以完全避免。
“造謠很容易,但辟謠很艱苦,遏制謠言傳播要靠協同共治。”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管理與宣傳處鄭雨波副處長介紹說,散布欺騙性謠言可判刑3年;美國有130多個法律法規來限制網絡謠言傳播。
省食藥監局應急管理與宣傳處處長趙起表示,保障食品安全,預防同樣重要,這需要科普“開路”,提高百姓的科學素養。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但更止于“知者”。“要讓大多數人懂得科學知識,學會甄別真偽。”
省食品生產安全協會副秘書長張亞非認為,面對謠言,監管部門和媒體要及時發聲,要建立新聞發布制度。還要利用法治手段扼殺食品謠言,加大對造謠者的懲處力度。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