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張鑫)昨天下午,2018中國食品辟謠論壇在京舉行。會上數據顯示在全部被監控到謠言中,食品謠言比重最大為45%,其中涉及農產品的謠言在食品中占比最大。農村農業部官員表示,從今年7月起用半年時間,在全國組織開展質量興農萬里行活動,用事實擊破農產品謠言。
食品謠言農產品是主要目標
“在由政府、食品生產者、媒體、消費者構成的多元系統中,信息流動不均衡、不及時、不通暢是引發謠言泛濫的基礎。”在昨天舉辦的2018中國食品辟謠論壇上,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應急處處長方曉華認為。
在昨天的論壇上,新華網政務大數據事業部總監吳新麗表示,在監測到的謠言中食品藥監占比最大,達到45%。農產品作為食品的源頭,其謠言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此前有報告顯示,僅2017年涉及農產品及其相關制品的謠言占全部食品謠言的比例超過7成。
而農村農業部輿情監測數據顯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負面報道中近一半是謠言、傳言。經常使消費者無所適從,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具備三個特征:標簽化,謠言普遍自帶“致癌”、“有毒”、“激素”、這樣的標簽,用極盡夸張的詞語吸引網民的眼球;視覺化,“塑料大米”謠言中是把相關圖片移花接木,到了“避孕藥葡萄”謠言的時候,已經是小視頻成風,應該說謠言更傾向于用一些視覺化的表現手段,來讓自己看起來更“真實”;社交化,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比如說我們的微信、微博,是目前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特別是封閉性較強的微信朋友圈,也更是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網絡空間有它的自帶的匿名化、低門檻、跨時空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助長了網絡謠言傳播的“蝴蝶效應”。
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手機網民最常用的就是社交類網站和工具,排名前三的就是微信朋友圈、微博以及qq空間。其中,微信公眾號月活躍賬號數量是350萬,月活躍粉絲數7.97億。而微信和微博正是傳謠的主要平臺。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新聞類網站在謠言傳播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好的角色。
認知不對等 農村農業要“講出來”
方曉華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產生的社會危害非常大,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容易對產業造成沖擊,有的時候甚至是毀滅性打擊。
2015年,曾經傳出“毒草莓”謠言致使當年全國多個地方的草莓滯銷。北京昌平草莓日銷量下降了82%,銷售價格下降了一半多,2周時間便損失了2600余萬元。2017年初,一段2分鐘的,關于“塑料紫菜”謠言,讓晉江紫菜行業損失了近1個億。
在2017年,全球知名一家咨詢公司發布了一個調研的報告,就顯示出來,公眾對我們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達到了93.83%,與這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于信息的了解只有50%左右。方曉華認為強烈的信息需求和對科學認知之間形成了矛盾,也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創造了條件。“作為監管部門,我們要積極地主動地加大正面宣傳,在‘產出來’和‘管出來’的同時,要做到‘講出來’,用科學的聲音來占領我們的輿論陣地。”方曉華表示,為了讓公眾深入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從今年7月份開始,用半年時間,在全國組織開展質量興農萬里行活動,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普及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同時發布準確的權威的信息,講好質量安全故事,提振公眾的消費信心。
來源:法制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