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我市納入統計范圍的糧油加工企業共有116家,實現工業產值98.61億元,銷售收入92.0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然而,我市糧油產業發展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品牌優勢不夠明顯等困難
記者:翟 瑜
我市納入統計范圍的糧油加工企業共有11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70余家,實現工業產值98.61億元,銷售收入92.0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這是2017年衡陽糧油行業的大數據。
記者近日從市商務和糧食局獲悉,近年來,我市糧油行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技術研發取得明顯進展。不過總體來看,糧油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品牌建設不足,科技貢獻率仍有待提高。
糧油工業總產值過億企業有18家
記者從市商務和糧食局獲悉,2017年全市糧油加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8.61億元,實現利潤3.4億元,其中,糧油工業總產值過5億元的3家、過3億元的5家、過2億元的11家、過億元的企業18家。
全市先后有20余家企業啟動了技術改造和搬遷重建,加工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年處理稻谷加工能力達245萬噸,處理油料能力達28.8萬噸,加工雜糧和薯類能力達43.12萬噸,生產飼料能力達157.2萬噸,油料精煉能力達10.75萬噸,食品加工能力達16.75萬噸,其中日處理原料200噸以上的糧油加工企業18家,400噸以上的企業有8家。
2013年以來,全市進一步加大了龍頭企業和品牌創建力度,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9家,市級24家。到目前為止,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7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21家、市級47家;培育國家級放心糧油示范企業7家、省級5家;培育中國馳名商標5個。在市場競爭中,很多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引進新設備、新技術,推動全市糧食生產加工技術不斷轉型升級。
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等困難
今年年初,市商務和糧食局調研組在走訪我市大部分糧油加工企業時發現,全市糧油加工業龍頭企業數量多,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少,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仍然相對脆弱,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不強。
“我市糧油加工企業的品牌優勢不夠明顯。”市商務和糧食局糧食行業發展科科長萬秋香道出了糧油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障礙。近年來,我市糧油品牌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要在全國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卻異常艱難。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體制機制問題造成區域內的糧食企業品牌整合難度非常大;二是我市農村消費者所占的比例較大,小型糧油加工企業還有很大生存空間。
此外,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全市糧油產業中外向型、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有限,名牌產品、拳頭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多數糧油加工企業處于生產加工的低產值環節,長期生產一種產品,加工水平較低,資源綜合利用不足,副產物60%以上沒有得到循環利用,更談不上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在市場競爭中后續乏力。
近幾年來,托市政策把稻谷收購價頂得太高,稻強米弱,購銷價格倒掛,大米加工企業難以從農民手中直接收購新鮮優質的原糧。再加上低價進口大米的沖擊和“鎘米事件”影響,我市大米加工企業在廣東、廣西的銷售市場受到擠壓。近幾年不斷加劇的“稻強米弱”現象造成米廠一直在低價經營,經營毛利率維持在10%左右。近三年來,大米加工企業銷量每年下滑約20%,特別是外銷市場,銷量更是下降了近50%。尤其是廣東市場影響最大,銷售價格較前兩年下跌400元/噸左右。
同時“融資難”也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糧食加工企業是一個弱勢的傳統產業,資金一直是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近年來,糧油企業普遍面臨下游市場不景氣、競爭激烈、成本上升等問題,急需發展資金,大批糧油企業遭遇“貸款難”。而物流慢,損耗大,成本高,也是當前我市糧油產業的劣勢。
建議企業開辟產業發展新路徑,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目前來看,我市糧油加工企業整體處于小而全、多而散的狀態,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和企業集團集群。
對此,市商務和糧食局副局長王凌志表示,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對于高能耗、低水平、粗放式的落后加工產能,加快淘汰。對于長期虧損、資產負債率高、停產半停產的“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穩妥處置。對于基礎實力強、市場前景好、管理水平較高、增長潛力大的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積極扶持壯大,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培育品牌名牌,形成大型產業集團。尤其是對國有糧油企業,要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國有糧油企業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油企業集團,促進國有糧食企業提質增效。
針對我市糧油加工企業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他認為,應充分利用糧油行業的既有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糧油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選擇一批企業,開發稻谷、茶籽油等副產品綜合利用深加工項目,引導糧油深加工向醫藥、精細化工、環保資源等領域發展,使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成為糧食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如何加強糧油加工企業的品牌建設,他認為,首先通過“龍頭”組織帶動模式,推動品牌發展。依靠其擁有品牌的優勢,通過基地、訂單、股份合作等途徑,以利益為紐帶,以品牌為載體,將分散的千家萬戶聯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品牌群體,作為品牌戰略的組織依托。其次,加強糧食質量控制,實現品牌標準化管理。在實施品牌戰略過程中,按標準組織生產管理,是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糧食消費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是打造品牌的基石。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營銷,提升品牌價值。同時,建立綠色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競爭力。要把實施品牌戰略和發展無公害糧食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品牌整合傳播,加強品牌營銷,提高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度和美譽度。
來源:衡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