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7部門印發了《2018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方案》,進一步遏制網絡市場突出違法問題,保障網絡經營活動的可追溯性。
近年來,監管部門將網售食品列為重點抽查對象。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去年7月以來,截至目前,共有122批次網售食品登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黑榜”,肉制品、堅果類產品成為不合格網售食品重災區。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網售食品平臺的規定及約談也強調了其主體責任,整個網售食品銷售鏈條迎來規范化時代。
抽檢
122批次網售食品不合格
隨著網購食品行為的日益增多,監管部門加強了對網售食品的抽檢力度。2017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共抽檢網絡銷售方便食品、特殊膳食食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23個食品大類、共計6996批次,抽檢合格率為98.1%,較2016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另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7月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了122批網售不合格食品,問題最多的六大不合格項依次為菌落總數超標(21%)、霉菌檢出值超標(7%)、酸價檢出值超標(7%)、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6%)、鈉檢出值與包裝標識不符(5%)、大腸菌落超標(5%)。
其中,有27批次產品菌落總數超標,占比約22%,為網售食品不合格原因之首,涉及肉制品、豆制品、面制品、飲料、糕點等品類,肉制品就有7批次食品因此“上榜”。其次為霉菌超標,共有10批次不合格,主要集中在堅果類產品、餅干、沖泡型產品等,不乏一些大品牌的身影出現,其中開心果共有5批次“上榜”,為此類問題最多的一種網售食品。
監管
約談多平臺要求重視網售食品的風險
除食品抽檢外,6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7部門印發了《2018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方案》,將督促網絡交易平臺按照《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和《醫療器械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等要求登記備案,并對平臺內經營者的經營資格進行審查、登記、公示。
根據《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在通信主管部門批準后30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平臺提供者和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履行相應備案義務的,由縣級以上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就在今年1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對發現的個別網售食品非法添加藥品的情況,以及2017年國內主要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食品抽檢情況進行了通報,同時集中約談了當當網、亞馬遜中國、淘寶網、天貓、京東商城、蘇寧易購、順豐優選、飛牛網、國美網上商城、1號店等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負責人,要求其嚴格落實《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高度重視互聯網經營食品的安全風險問題,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業內人士指出,在監管趨嚴的今天,從食品生產主體到流通領域商家,再到網絡交易平臺,都需明確自己在維護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網售不安全食品的電商、商鋪,嚴重者可實施“封號”,禁止其進行食品經營。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