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據著藍色星球70%的面積,對維護地球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近日,有著130年歷史的國家地理,與國內海洋保育領域專家等共同在深圳發出了“拒絕塑料星球”倡議。
海洋環保倡導者、福斯傳媒集團、國家地理亞洲區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負責人祁冬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由于環保意識和習慣不強,目前海洋塑料垃圾已經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危害。“很多海洋垃圾并不是在海邊扔垃圾造成的,而是通過河流流入,90%的塑料垃圾都來自世界上的十條河流。”
為了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很多國家已經在采取行動。如英國在2018年4月19日宣布,將全面禁用塑料棉簽、吸管和攪拌棒,以保護海洋環境;2017年11月4日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強調:“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省、市、縣)應當共同承擔保護和科學合理地使用海域的責任!不是某一級!”
在祁冬看來,保護海洋需要公眾持續的關注:“這需要通過不斷地宣傳教育以提高居民的海洋保護意識,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并且讓大家把塑料丟到該丟的地方,合理地處理這些塑料。”
塑料垃圾“入海”
《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下稱《公報》)顯示,我國近海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多年連續監測的55條河流入海斷面水質劣于第v類地表水水質標準的比例分別為44%、42%和36%,入海河流質量水質狀況不容樂觀。具體污染源則包括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河流污染物、大氣污染物等。
在海洋垃圾方面,塑料垃圾的數據格外顯眼。《公報》指出,海洋垃圾密度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閑娛樂區、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及鄰近海域,其中塑料垃圾占比最高。“在海面漂浮垃圾中,塑料類垃圾占87%,主要分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袋和塑料瓶等;海底垃圾中,塑料類垃圾占比為74%,主要為塑料袋、塑料瓶等。”
祁冬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海洋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問題較為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并且很多垃圾是通過河流流進去的。“去年年底還有社交圖片顯示,死去的海洋動物被解剖后發現,其體內都是塑料。”
塑料垃圾入海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生。如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報道稱,學者在2015年發現南太平洋(2.260, 0.00, 0.00%)無人居住的亨德森島滿是垃圾,預計總量達到3800萬件,其中大部分是塑料垃圾,這些垃圾來自南美、亞洲、新西蘭、俄羅斯,最遠的來自蘇格蘭。
海洋保護協會(msc)2017年12月文章數據顯示,在英國,塑料飲料瓶、瓶蓋、其他塑料外出飲料和食品廢棄物,一直是英國海灘上散落的十大垃圾之一,占海洋垃圾的20%。
根據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至少有79000噸海洋塑料垃圾聚集在“大太平洋垃圾帶”,目前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
業內普遍觀點認為,塑料垃圾無疑會對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如國家地理中文網文章顯示,廢棄漁網或罐裝飲料組的塑料環都是海中的絞索,海洋中的塑料每年估計會危及數百萬只海洋生物生命,已知近700個物種包括珍稀種類備受其害。
“大量垃圾入海之后,海洋生物很可能誤食或者被垃圾纏住,對其生存造成威脅。”一位長期從事海洋保護的業內人士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并且海洋生物的體內會含有塑料微粒,食用后對人體是否有危害還沒有定論。”
環保意識待提升
“之所以產生塑料垃圾污染,就是環保意識、習慣不足。”祁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塑料的發明無疑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很多一次性的塑料用完就扔了,直接扔到了河里、扔到無法回收的地方。包括很多很多垃圾處理廠,他們也是把垃圾傾倒在河邊,順著河流就進海里了。然而一次性塑料袋的平均使用壽命,其實只有短短15分鐘。”
目前,中國新修訂的海洋法特別強調保護海洋的責任要各級政府共同承擔保護和科學合理使用海域的責任。對此,祁冬認為,新修改的海洋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責任。
在祁冬看來,保護海洋需要公眾持續的關注。為此,國家地理計劃在未來10年的時間里,考察、記錄和凈化全球范圍內塑料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并發起公益倡議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據了解,國家地理將通過攜手眾多明星等形式,展開系列凈灘的地面活動,即到河邊或者海灘撿垃圾,并且持續進行保護海洋知識等相關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海洋環境的活動中來。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團體正在為環保努力。如msc報道稱,麥當勞將于9月起禁止在英國的所有餐廳使用塑料吸管;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宣布,今年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禁止塑料吸管。
“重要的是人們的環保意識。現在海洋保護做的依然不夠,關注海洋的人還不足夠多。”祁冬表示,“我們希望號召大家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小行動,大改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