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首次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預測到2035年我國可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底線要求,主要畜產品和水產品的自給率大致保持在90%以上。
報告稱,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糧食產量、種植面積和單產整體將呈現增長態勢。受糧食收儲政策調整影響,未來稻谷和小麥等口糧作物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產量基本保持穩定,預計到2035年稻谷和小麥產量分別為2.03億噸和1.28億噸。同時,受益于畜牧業快速發展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持續推動,非口糧糧食作物產量將分別增長至2.77億噸和1683.43萬噸。
報告還預測,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將持續增長,但隨著居民豬肉消費逐漸飽和,豬肉產量在肉類總量中的比重將出現下降,禽肉、牛肉比重上升明顯。到2035年豬肉自給率將降至94.78%,牛肉和奶類自給率將分別回升至90.51%和72.52%。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報告評估了農業政策變化和外界沖擊對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重點關注了17個具體農產品2020年和2035年產業發展形勢。報告指出,新時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國新時代的糧食安全觀,堅持糧食市場化改革方向仍是重點難點。征收環保稅短期內會增加畜禽養殖成本、降低畜產品產量,但長期將倒逼畜牧業加速綠色化轉型。報告針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對農業的影響進行模擬分析,中美貿易摩擦會導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下降約四成,大豆、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價格短期內上漲5.9%-7.5%。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發布了《2018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報告指出,盡管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復蘇強勁,但持續的沖突、饑荒及難民危機卻導致全球饑餓人口增加,同時,不斷升溫的逆全球化思潮也進一步放緩了改善食物和營養安全的進程。報告指出,盡管單邊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有所抬頭,中國正在積極通過“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倡議,尋求更深入的地區經濟一體化和技術合作。通過更加開放的貿易和知識共享促進全球一體化的政策,對減貧和消除饑餓至關重要。
本次發布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次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是對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研究的一次有益嘗試,作為中國農產產業發展形勢預判體系建設的重要成果,將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重要作用。未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會繼續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定期發布《農業產業發展報告》與《全球糧食政策報告》。
來源:中華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