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冬蟲夏草迎來又一輪采挖、收購期,但資源萎縮問題已擺在眼前。就在5月,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下稱《紅色名錄》),冬蟲夏草已被列入易危級別(vulnerable,vu)。
6月19日,多位青海西寧、西藏那曲、成都等批發商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草價格較去年同期高,行情看漲,貨源走銷較快。成都金牛區天龍中藥行一位負責人指出,冬蟲夏草資源不斷減少,可能由于旅游開發,基礎建設等,導致相當一部分地區絕收。“這導致收購、批發價格上漲,今年比去年平均上漲10%以上,很多庫存都不夠了,現在整個行業一部分貨銷往了港澳臺、越南、菲律賓等地。”
據了解,此前青海春天(8.630, -0.96, -10.01%)“冬蟲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試點企業”的資格和冬蟲夏草純粉片“青海省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的試點產品”身份先后被叫停后,青海春天也在開辟香港、澳門、韓國等渠道,與此同時,仍在申請6種以冬蟲夏草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新產品審批;另據了解,康美藥業(23.100, -0.44, -1.87%)也有相關冬蟲夏草成分保健品在等待審批中。
在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紅色名錄》的發布意味著保健產品將不會再有新的審批,不屬于藥食同源的冬蟲夏草未來市場受限會很大。“冬蟲夏草菌已被列為‘易危’級別,政府基本不會再鼓勵生產以它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現有的冬蟲夏草保健食品有效批文延期的難度也將增大。”
易危品種
《紅色名錄》指出,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藥用菌冬蟲夏草,因過度采挖,其種群密度已大幅減少,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分布區不斷萎縮,許多產地已很難發現冬蟲夏草的蹤跡。
早在2014年,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就表示,據省畜牧科學院多年對產區樣塊的觀察,近10年幼蟲退化嚴重,原蟲每年逐漸減少,只是不同地域存在著差異、快慢的比例。
6月14日,南京一位中藥批發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現在藏民在山上采挖到冬蟲夏草并不容易。“花100萬元從政府包一座山,有可能只挖到50萬元的冬蟲夏草。”
6月19日,成都金牛區天龍中藥行一位負責人也指出,冬蟲夏草資源在不斷減少,可能由于旅游開發,基礎建設等,導致相當一部分地區絕收。“這導致收購、批發價格上漲,今年比去年平均上漲10%以上,很多庫存都不夠了,現在整個行業相當一部分貨都銷往了港澳臺、越南、菲律賓等地。”
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那曲縣是冬蟲夏草的產區之一,時下產區蟲草已經大量上市,據那曲一位商家介紹,今年那曲蟲草有減產的趨勢,新草價格較去年同期高1萬/斤。“目前2000-2100條售價在19萬-21萬,3000-3200條售價在15萬-16萬,4000條售價在12萬-13.6萬,那曲無數條蟲草很少,商家經常與其他規格蟲草混合出售,暫無價格。鮮草0.4-0.6克售價在35-40元/條,0.6-0.8克售價在45-50元/條,0.9-1.1克售價在55-65元/條,1.2克以上價格在80元/條以上。”
因為數量減少,部分商家為了逐利,會雇人在冬蟲夏草非正常采挖季節開挖。在2018年4月16日,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官網顯示,該協會與青海省牧科院聯合發表聲明稱,每年的4月份都會有少量未成形的子座(從蟲體頭部長出來的部分)短小的鮮草流入市場,據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調查,在青海東部個別地區和甘肅部分地區,因為海拔低,溫度高,所以少量冬蟲夏草會比高海拔地區的冬蟲夏草早熟10多天。
青海省牧科院研究員李玉玲表示 ,像這種子座都還沒長成的冬蟲夏草,是不健全的,就像是早產兒,看似外觀沒有大的差異,但由于采挖過早,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完成冬蟲夏草有效物質的積累。
“并且由于子座過于短小,不同于正常時節的采挖,可以通過長出地表的子座來發現并進行采挖,而是需要大面積刨挖,這樣的掘取方式是對冬蟲夏草資源的掠奪。而且這樣對于整體冬蟲夏草的環境、植物、寄主昆蟲的棲息地及再侵染的冬蟲夏草菌源等等多方面都會造成滅生性的破壞,這種短視趨利的做法,將影響整個冬蟲夏草行業的健康發展。”李玉玲指出。
市場格局謀變
在史立臣看來,因為冬蟲夏草被列入易危品種,而且過度挖掘也對環境資源會造成很大破壞,未來國家會對冬蟲夏草挖掘管控越來越嚴格,除此之外,冬蟲夏草被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踢出保健品行業也將對冬蟲夏草市場帶來影響。
不過,在冬蟲夏草被列為易危品種后,其中還有一個“插曲”,即該消息讓西藏藥業(34.980, -1.69, -4.61%)、華東醫藥(46.740, -0.53, -1.12%)、青海春天、佐力藥業(5.200, -0.58, -10.03%)、康美藥業等在內的多只蟲草概念股出現上漲的情況。史立臣認為,這是資本的一個“誤判”,認為資源稀缺而導致價格上漲,但從本質而言,前提錯誤,因為冬蟲夏草被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踢出“保健品”后,將回歸其正常的中藥材用途,未來也將走下“神壇”。
實際上,青海春天是此前最受影響的企業之一。青海春天控股子公司春天藥用的“冬蟲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試點企業”的資格和冬蟲夏草純粉片“青海省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的試點產品”身份先后被停止,其冬蟲夏草純粉片的生產也被停止。
彼時,青海春天原有的發展規劃、研發計劃、生產經營計劃均受到較大的影響,一度陷入經營困境,公司股票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青海春天年報顯示, 2016年、2017年,青海春天生產的冬蟲夏草純粉片的銷售量分別同比下降達到83.98%、93.69%;營業收入也出現下降,同期分別實現營收7.08億元、4.7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9.48%和33.47%。
而為保持公司的發展,青海春天另辟蹊徑,一方面將冬蟲夏草純粉片相關生產技術、專利對中國香港、澳門、泰國、韓國等地合作方進行了市場有償授權和提供技術支持。“報告期內澳門地區已開始了極草·冬蟲夏草純粉片的生產和面向國際市場的銷售工作。”
不過,青海春天和康美藥業目前并沒有放棄進軍冬蟲夏草保健品市場。如青海春天2017年年報顯示,控股子公司春天藥用已根據《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2016)向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提交了6種以冬蟲夏草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新產品的注冊申請資料,并獲得受理,目前仍處于評審階段。
在今年5月31日召開的2018年青海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集體接待日活動中,青海春天表示,目前上述6款新產品仍處于評審階段,能否獲得批準仍存在不確定性。6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上述產品能否獲批問題致電青海春天證券部,不過對方表示不接受電話采訪只接受郵件回復,但截至發稿,記者未收到任何相關信息。
同在等待審批的還有康美藥業,康美藥業方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冬蟲夏草西洋參膠囊保健品的注冊審評進展目前還不清楚。康美藥業2017年年報則顯示,康美®冬蟲夏草西洋參膠囊已進入保健食品注冊審批階段。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