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刊發文章稱,端午節即將到來,不少民眾特地上市場購買食材來包粽,或是購買現成粽子應景慶祝,不過市面上粽子五花八門,要如何“吃粽不增重”,營養師吳宛蔚說,粽子建議可采用“低油、低鹽、低熱量、高纖”,建議粽子當正餐吃、一餐以1顆為佳,并且搭配青菜、水果,才能讓整體熱量達到平衡。
文章摘編如下:
吳宛蔚表示,市售的粽子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大小及熱量也不一,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與白米相較,所含的支鏈淀粉較多、較有黏性,同樣大小所含的量較多,較容易影響血糖,1顆中型粽子的熱量大約相當于1碗半的飯量,往往2至3顆粽子熱量就破千,因此份量上的選擇相對的重要。
吳宛蔚指出,糯米烹調時間越久,淀粉糊化程度越高,也會使血糖相對較高。建議糖尿病患者可選擇高纖維的全谷粽,盡量避免一般市售豆沙粽、水晶粽,內餡通常都會添加蔗糖,進而使血糖不穩定,若真要吃,不妨選擇自己動手包,以代糖取代蔗糖。
吳宛蔚說明,腎臟病患者則要注意,全谷類屬于高磷食物,早期控制飲食中磷的攝取量,可以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所以須避免一般養生粽、全谷粽,建議選擇白糯米粽,或使用低氮淀粉的水晶粽為主。
吳宛蔚表示,一般粽子口味均偏咸,高血壓患者在選用時,應減少火腿、菜脯等含鹽份高的加工品,并少用調味沾醬,降低鹽分攝取,在制作上可使用新鮮食物來提味,如紅蔥頭、蒜頭、香菇等。只要選擇正確食材,慢性病患者也能好好享受過節氣氛,健康過端午。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