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經過多年發展,普洱茶價格不斷被炒高,由此也引發行業亂象叢生。比如,一餅(357克)班章,經過銷售商更換上“華麗的外衣”,身價立漲十幾倍;比如,一年的古樹茶產量不超過5000噸,而一家從事產品包裝、印刷設計的個人公司,僅在4個月里,就印出500噸的古樹茶包裝;再比如,茶商采購100公斤古樹茶,卻能賣出2000公斤的量……(5月29日《三湘都市報》)
一些名優產品的市場造假行為總是有著相似的丑陋。前些年,法國拉菲紅酒紅遍中國市場時,公開資料顯示,法國拉菲酒莊年產量為20萬到30萬支紅酒,而在中國市場僅82年拉菲的年銷售量一度就曾達到300萬支。而今,高端普洱茶的市場銷量又遠遠地將產量甩在了身后,普洱茶的市場水分甚至比當年的拉菲還要夸張離譜。
普洱茶因具飲用價值、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體,近年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有多少消費者花了大價錢,卻買了假茶,喝了變味的茶呢?普洱茶市場中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等問題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褻瀆了市場誠信,損害了普洱茶的品牌信譽,影響了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而鑒別普洱茶的真偽和品質是一件很有難度的技術活,消費者往往并不具備鑒別能力,即便是監管部門利用檢測手段也只能發現農殘、重金屬、有害菌群超標等問題,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問題卻很難發現。要遏制普洱茶市場的造假行為,還須從源頭抓起,健全完善科學的管理機制,促進行業自律。
實際上,近年來,云南省以及普洱市一直在探索建設普洱茶的防偽體系,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給普洱茶貼上rfid芯片標簽,通過掃描標簽即可讀取茶葉的生長、制作、成分、銷售等信息,可以追根溯源,查證普洱茶注冊證明商標、地理標志商標等。去年初,普洱市還發布消息稱,普洱市將堅持走生態有機的發展道路,推進普洱茶品牌建設,推出有“身份證”可查詢、讓消費者放心的普洱茶。誠然,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距離誠信要求和消費者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還難以令人滿意。
給普洱茶配“身份證”的方向是正確的,普洱市以及有關行業協會應該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實現“身份證系統”對普洱茶每一塊原產地每一種產品的全覆蓋,堵塞管理漏洞,嚴把防偽標志使用資格關和使用數量關,確保防偽標志使用量和產出量相一致,嚴防偽造、濫用防偽標志等行為。
“身份證系統”還應依托食品安全法確定的經營者索證索票、進貨查驗等義務,確保普洱茶的產出量與經銷商的進貨量、銷售量相一致,確保銷售末端的每一塊普洱茶都能根據重量準確地對接到原產地的產出記錄、售出記錄。
有了“身份證系統”,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借此對經銷商的索證索票等情況進行監督,對系統外的普洱茶、與原產地記錄無法對接的普洱茶進行重點調查,對摻雜使假行為嚴厲打擊。普洱茶的“身份證系統”還應該具有公開透明性,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均可使用,共同推進“身份證系統”的落地,共同擠干普洱茶的“水分”。這對其他茶葉的品牌維護也是一種積極示范。
來源:檢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