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啟動會暨《耐鹽堿水稻育種技術》專著討論會27日在青島舉行。來自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大集團等數十家科研院所及企業代表出席。
會上,參加區試單位的相關專家分享了耐鹽堿水稻區試栽培與管理經驗,并對《耐鹽堿水稻育種技術》專著展開討論。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水稻品種區試是鑒定新品種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品質及其利用價值的重要手段,為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品種能否進入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發主任李繼明稱,2017年3月,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聯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與中國國內18家研究機構或企業聯合成立耐鹽堿水稻區試聯合體,建立區試工作組,確定中早粳晚熟組、黃淮粳稻組和南方沿海秈稻組三大區試試驗組別,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試驗工作。
李繼明介紹說,通過一年的區試,綜合各試點和相關檢測數據分析得論,中早粳晚熟組參試品種共計4個,進入續試階段2個,淘汰2個;黃淮粳稻組參試品種9個,進入續試階段品種5個,進入生產試驗階段4個,淘汰4個;南方沿海秈稻組參試品種12個,進入續試階段品種9個,進入生產試驗階段品種3個,淘汰3個。
李繼明表示,2年的區域種植試驗,1年的生產試驗后就可以申請品種審定,而中國首批耐鹽堿水稻品種有望2019年達到標準,通過審定。
據悉,2018年耐鹽堿水稻區試試驗設置南方沿海秈稻組、黃淮粳稻組、北方中早粳晚熟組等三個組別,分別安排一組區域試驗,南方沿海秈稻組、黃淮粳稻組各安排一組生產試驗。區域試驗擬安排5-11個試點,生產試驗擬安排4-5個試點,特性鑒定項目包括品種的耐鹽(堿)性、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抗性、稻米品質、轉基因成分檢測以及dna指紋特異性、一致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