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各類海鮮上市的季節,小龍蝦、貝類等都成了夜宵大排檔的必點菜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要小心里面是否暗藏寄生蟲。那么在食用海鮮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三類易攜帶有寄生蟲的生鮮食物
1、小龍蝦--肺吸蟲病
小龍蝦在南方的河流湖泊里隨處可見,連水田、溪溝、臟水里也有很多,因繁殖力極強,捕捉十分容易。近年來,香辣小龍蝦紅遍大江南北,有些地方還開出專吃龍蝦的餐館。但由于小龍蝦生活水質較差,小龍蝦體內多寄生著肺吸蟲。人若是生食或半生不熟地吃了小龍蝦,就極有可能感染上這種寄生蟲,從而引起肺吸蟲病。
肺吸蟲主要寄生于人的肺部,輕者可表現為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導致死亡。曾有人因為食用小龍蝦中毒而出現了“急性骨骼肌溶解癥”,險些危及生命。
提醒:食用前把龍蝦背部的筋去除,烹飪時必須煮熟煮透,吃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小龍蝦的頭部。
2、生魚片--肝吸蟲病
魚肉去骨,切成薄片,蘸芥末生吃,味道鮮美。外裹一層面粉油炸,既脆又嫩。正當享受這樣的美食時,可能禍根也因此種進了肚子。因為這些淡水魚體內常常寄生了肝吸蟲病,比如麥穗魚、棒扁魚。
廣東、廣西等地淡水魚寄生蟲平均感染率高達六成。肝吸蟲主要寄生于人體肝膽管內,損壞人體肝部,患者常感肝部疼痛、腹脹、腹部不適,檢查時可查出肝功能異常。
3、螺--廣州管圓線蟲病
管圓線蟲幼蟲長期在某些陸生或水生螺體內發育。有人為了貪食鮮嫩,只是開水汆一下即食,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被感染管圓線蟲。
一旦感染了管圓線蟲,它就會在人體內游走,鉆入腦部,病變集中在腦組織,除大腦及腦膜外,還包括小腦、腦干及脊髓等處。輕者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嚴重的會發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患者發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以腦脊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為特征。
吃海鮮注意避開五類風險
1、致病微生物
螃蟹、蝦、貝當中所含的致病菌不少,甚至還包含致病性很強的諾如病毒。螃蟹就是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李斯特單核增生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的主要攜帶者。胃酸很強的人能消滅食物中絕大部分微生物,出現麻煩的可能性較小。
消化能力弱,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如果遇上烹調不足、沒有徹底殺菌的海鮮,致病菌很容易活著通過胃進入腸道,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有胃酸不足的人,尤其要少吃海鮮。
2、寄生蟲
蝦、蟹、螺等水產品中,可能有管圓線蟲、肺吸蟲、血吸蟲等多種寄生蟲。吃醉螺、醉蟹之類食物的風險很大,烹制不熟也可能讓寄生蟲的囊蚴漏網。這些水產美食千萬要經過加熱烹調,不能一味追求鮮嫩,更不能生吃。
3、難分解的環境污染物
由于養殖環境可能有水質污染,水產品天天泡在水里,難免會吸收其中的污染物質,而且污染濃度會隨著食物鏈的級別上升而十倍以上增長。再加上,甲殼貝類等水產品本身就有富集部分重金屬元素的特性,水里有一倍的污染,到了海鮮河鮮那里就可能變成千萬倍的污染。水產品中有富集問題的主要污染物是砷和鎘等重金屬。水產品中的砷含量遠遠高于肉類、糧食和蔬菜,對于貪吃水產品的人來說,通過魚、蟹等攝入的重金屬很容易超標。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環境污染物,海鮮河鮮都要適量,不能多吃。
4、食物過敏和不耐受反應
甲殼類水產品和魚類、雞蛋、牛奶都是最容易造成過敏的動物性食品。對于我國居民來說,蝦蟹等水產品是成年人最容易發生過敏的食物類別。其中的過敏相關蛋白質通過蒸煮10分鐘的方法是無法去除的。除過敏之外,還有不少人對海鮮河鮮有不耐受反應,食后感覺胃腸不適。無論什么原因,只要有不良反應,就應當遠離這些食物,至少是暫時性禁食。
5、過量食用引發的痛風
海鮮河鮮的攝入量與痛風風險之間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在世界范圍內有大量調查數據證明。由于攝入這些食物過量時會帶來大量蛋白質,肝腎功能受損的人也要嚴格限量,絕對不能隨意大快朵頤。
來源:華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