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日報記者 秦琴)為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我市強力推進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自2012年9月在全省率先啟動“川糧產后服務工程”以來,我市堅持以“創新服務、便農惠農、履職盡責”為工作著力點,通過推進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開展糧食烘干清理服務等措施,多方位開展糧食產后服務,有力地促進了糧油專合組織、種糧大戶發展,對帶動農民增收,推進節糧減損,促進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旨在通過整合糧食流通領域現有資源,推進一批集收儲、烘干、加工、配送、銷售等于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改造,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后服務組織,為種糧農民市場化收儲創造條件,增強農民市場議價能力,促進糧食提質進檔,推動節糧減損。同時,通過整合產后服務資源,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提升農業專業化水平,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
我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年降水量882.0~1024.1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5—10月。潮濕天氣導致收獲的糧食水分普遍偏高,同時因為日照時間偏少,糧食不能進行充分晾曬,極易受潮產生霉變,造成糧食產后損耗,在影響種糧農民收益的同時也降低了糧食品質。
據了解,2017年,我市糧食總產量195.53萬噸,比上年增加1.23萬噸。從糧食收購量來看,我市一直處于全省前列。但與此同時,糧食的晾曬、收儲問題卻日益突出:烘干機械化率低;大部分糧食仍采取露天曬干,晾曬缺乏有效場地,人工成本偏高,公路晾曬糧食極易造成交通事故;農戶家庭儲糧裝具簡陋;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結合德陽糧食產業實際,從更好發揮糧食部門職能作用出發,推進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減少糧食損耗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市通過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支持和帶動作用,在糧食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資力度。2012年至2017年間,全市共爭取到省級財政專項資金2100萬元用于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共涉及34個烘干中心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968.64萬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各種性質糧食經營主體已建成糧食烘干中心89家,購置烘干設備261臺(套),全市糧食日烘干能力達到18000噸以上。
同時,為不斷提高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水平,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勁與動力,我市全面實施“糧安工程”,提升糧食收儲能力。從糧食行業的實際出發,以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主,聯合農民合作社,吸引社會生產、經營、服務資源加入,組建糧食合作社聯合社,形成生產者、經營者、服務者的利益共同體。在廣漢市“先行先試”示范帶動下,我市其他縣(市、區)也在積極嘗試,建設糧食烘干中心,糧食產后服務成效初顯:一是便農惠農成效初步顯現;二是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有力地支持了現代農業發展,同時也支撐了糧食生產方式的轉變;三是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為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減少糧食損耗,從源頭上保障了糧食安全。
為進一步推進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深入開展,我市還將從增強節糧減損意識,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服務主體健康發展;健全投入機制,強化財政資金和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著力。一是加大糧食產后流通各環節的投入,將“節糧減損”工作列為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重要考核內容;二是重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支持和規范產后服務主體的相關制度,使其向著規范、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三是充分發揮政府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通過制定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來扶持、保護、幫助糧食產后服務主體發展壯大,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合理安排各項涉農資金,努力提升為農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助農增收,促進糧食流通產業提質增效。
來源:德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