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沒有了“托市”收購,遼寧省昌圖縣曲家鎮雙贏農機合作社的劉濤今年也不再擔心自己家的玉米賣不上好價錢了。
他和合作社成員與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糧貿易曲家糧庫簽署了“糧食銀行”合同,還在手機里裝上了定制的“糧圈兒”app,查看實時糧價和存糧價值。
“收糧之后沒落地就直接拉進中糧儲備庫,以往6%的糧食損耗降低至接近為零,每畝地還可以節省30元的運費,這都是實打實的收益。我還通過app隨時關注糧食價格,尋找合適機會點價銷售,爭取賣個更好的價錢。”劉濤說。
“糧圈兒”app,就是中糧推行的“糧食銀行+”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功能之一。
中糧自2016年起,就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糧食主產區,搭建起了“糧食銀行+”農業綜合服務平臺。2017年,中糧“糧食銀行+”體系合計涉地面積598萬畝,惠及約41萬戶農民,帶動農民增收5949萬元。
中糧貿易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說,農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結算,既減少了擔保、搬倒、霉變的風險和費用,又分享了市場價格波動的機會,可以讓農民將糧食賣到理論上的最高價格。
在糧食銀行的基礎上,中糧將自己的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對接到糧食銀行上,與第三方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擴展出“糧食銀行+”生態圈。比如,整合農機手、運輸隊、烘干塔等社會資源,使糧食從田間不落地進入糧庫,節約物流成本,減少糧食霉變和損耗。
中糧貿易遼寧公司農業產業化部部長王松算了這樣一筆賬,以遼寧省為例,年玉米產量約1400萬噸,往年的糧食損耗在6%左右,數量巨大。
在推廣“糧食銀行+”模式過程中,中糧還與農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起合作,因地制宜定制“糧食銀行+”的組合方式。
“每個客戶、每個區域都不一樣,我們要了解農民需求,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農民實際的需求和市場的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度調研,把服務做到農民‘心’,而不是大水漫灌。”陳濤說。
比如,在吉林三岔河庫、蔡家庫,農民更需要農資和農機服務,在遼寧公司,農民對貸款的需求呼聲更高,在內蒙古,訂單農業連片種植業務開展得更快。
“中糧改變了過去坐在家里收糧當‘坐商’的模式,正落實十九大指出的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求,從傳統農貿企業轉變為新型生產服務經營主體,服務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雙連說。
(科技日報北京5月20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