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十三年來連年增長,每年卻還要從國外進口糧食做飼料;全國50余家上市種子企業中,前十名銷售總額僅為“種業巨頭”孟山都的六分之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鐘偉
“依靠全國5.4%的耕地,山東生產了7.6%的糧食、13%的蔬菜。”
這是5月7日,山東農業科技暨科技扶貧座談會對外透露的信息。
如果能將之稱為“奇跡”的話,那么科技為山東農業創造的“奇跡”不少。
比如,堅持了20多年的“農業良種工程”為國家貢獻了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單產的“中國紀錄”;“渤海糧倉”計劃將千百年來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沃土”;“透明海洋”工程斬獲三項世界首創性技術;創造性的“農科驛站”在科學家與農民間架起橋梁,讓數萬名貧困戶脫了貧……
不過,聚焦“奇跡”并不是此次會議的關鍵詞,甚至一天的會議開下來,成績談得很少,更多的問題被擺到桌面上。
“每年進口玉米1500萬噸、豆粕600萬噸來緩解飼料用糧不足,到底為什么?”“進口種子壟斷市場,如果有一天我們被‘卡了脖子’怎么辦?”……
種子戰爭硝煙彌漫? 山東種子找到了自主之道
“原先的甜椒種子,國外公司生產1粒的成本只有1分錢左右,但在中國市場要賣1元錢。但在我們的支持下,國產種子公司專注研發,已經在西紅柿、辣椒種子方面取得了國產化突破。”濰坊市科技局局長張寶勝說。
他舉的這個例子,對應著嚴峻的背景:自從我國種子市場全面開放以來,先后有三四十家國外種子公司在濰坊壽光設立基地,推廣的蔬菜品種達到370多個。據粗略統計,壽光菜農每年購買種子大約花費5億元,有4億元都讓國外公司拿走了。
山東人明白,唯有科技才是解決種子問題的良藥。于是,他們實施了“農業良種工程”。
“連續7年,‘濟麥22’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濟麥22”是山東省農科院趙振東院士團隊育成的超高產、廣適、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已在全國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產小麥200多億斤。
一粒好種子需要時間積累,在千錘百煉中才能培育出。
歷時17年研發而成的“濟麥22”是符合農業科研規律的——大量的人、財、物投入,量變終于引起質變。而設立于二十多年前的“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也尊重這種規律,它不因政府部門的人事更迭而中斷,“不忘初心”地支持“潛力股”, 最終攻克了數十項“卡脖子”技術,收獲了數百良種。
以“濟麥22”為代表,山東在優質高產小麥、緊湊型玉米、高淀粉馬鈴薯和甘薯、設施蔬菜、海珍品等品種培育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這是對“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踐行。
農業掘金難? 深耕和創新是王道
掘金農業領域向來不簡單。“高投入,低產出,長周期”三大特點,讓人望而卻步。
“三次轉型,成就了今天的‘東方海洋’。”這兩年,山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多次到東方海洋公司調研,親眼見證并支持著這家企業的轉型。
從水產品加工出口到海參養殖,東方海洋完成第一次轉型;但海參市場容量有限,它又將三文魚養殖視為二次轉型方向。但路不平坦,因為“冰海之皇”三文魚從挪威來到中國“本地化”,困難重重。通過“嫁接”中科院技術,這家企業解決了一系列難題。
當三文魚市場趨于平淡之后,他們又收購美國生物企業avioq公司將目光轉向體外診斷行業。這正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風口產業。
“除了變,一切都不會長久。”雪萊的這句話揭示出創新的本質。煙臺市科技局局長李勇軍引用的上述案例說明了科技創新在引領傳統農業轉型中的作用,也說明另一道理——要在農業領域掘金,深耕和創新是王道。
“在創新創業時代,農業是被低估的行業。”山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認為,農業科技更應該被關注,因為新技術正在使農業更高產、更具可持續性。這其中,要發掘企業家精神,讓他們沿著市場需求做深,支持其成為創新主體。
兩個人輕松管理15萬只雞,從投食喂水、收集雞蛋、清理雞糞等全程都是自動化。這里是山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全程自動化的養雞場——青島夢圓農科公司,一個雞舍日產雞蛋13萬枚,七成多雞蛋制品出口歐美。
小案例說明了深刻道理。上述負責人表示:“農業供給側改革絕不是簡單的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如果不提升科技含量,不靠科技創新來促進農業效益提高、質量提升,農品競爭力就上不去,就不會有市場。這才是核心。”
互聯網+怎么玩? 農科驛站專家告訴你
互聯網+洶涌而來,農業戰線換了新玩法。
常年粗放式施肥,不少土地面臨著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的難題。在濟寧嘉祥有個云農場,免費為大戶土地進行“體檢”:現在土壤中含有多少氮、磷、鉀,還需要多少……這是一個農業新業態。
“除了幫助農民網上購買農資外,還可以實現農產品可追溯體系,農機農技線上服務。而所有的信息匯集形成大數據,我們利用它們提供產前預測、風險預測服務。”云農場研究員王建成透露,四五月份嘉祥縣有小麥出現白粉病,云農場作出預警,避免了大規模白粉病的出現。
“解決農民問題的當務之急不是技術開發問題,而是先進技術的落地問題和農民培訓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正是農科驛站的拿手絕活——駐站專家將高高在上的高科技“傻瓜化”,變成農民好用、愿用的技術。
通過農科驛站等手段,讓專家資源下沉到基層,有著現實的考慮。縣域創新力不足和小微企業儲備不足是山東的兩大短板。而克服這兩點,引入新鮮的人才資源是精準的一招。
經歷過“就業—失業—自主創業”,來自濰坊的科技特派員趙霞不僅通過資金、技術向農村“輸血”,更通過項目“造血”。3月份,她剛剛與以色列企業簽約,引入以色列莫沙夫模式,建立生態小鎮,將全村納入其中,成為帶著農民致富的典型。
這符合山東省科技廳的預期。“田間能人”的號召力能帶動更多人致富。眼下,他們已通過項目培養農村、鄉鎮“土專家”、草根發明能手260多名,支持吸引返鄉創業大學生、研究生40多名。
新時代的山東農業有機遇,有挑戰。但只要手握科技精準發力,任何的挑戰都將是前進的墊腳石。他們正在這樣做。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