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放學,中小學校園門口的小賣部便人口攢動。辣條、辣片、薯條、果脯……這些“五毛食品”因價格低廉、包裝艷麗、口味新奇,很受青少年的青睞。然而,這些食品可能存在高油高糖高鹽或甜味劑、防腐劑超標等問題,危害學生們的健康。
昨天,金報記者從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該局將重點開展校園及周邊“五毛食品”整治,此次重拳整治涉及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稽查、抽檢各環節。
重拳出擊 浙江全面整治“五毛食品”
省食藥監工作人員告訴金報記者,此次整治行動將在全省各地全面進行排查,并掌握轄區“五毛食品”生產商、銷售商(特別是主要代理商、批發商)分布情況,登記生產經營品種、品牌信息,建立“五毛食品”專項監管臺賬清單。
“對生產環節,將重點檢查生產場所衛生狀況、食品標簽配料表符合性、生產日期標注等,重點檢驗食品營養標簽標注符合性、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使用規范等,取締無證照生產黑窩點。”工作人員介紹,經營環節則要求各地清查校園及周邊食品經營者主體資格和索證索票、進貨查驗等落實情況,做到食品來源可查。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銷售“三無食品”、超過保質期食品等食品違法經營行為。此外,針對“五毛食品”消費對象的特殊性,該工作人員表示,屆時將主動聯合教育部門對中小學生開展“五毛食品”宣教活動,增強學生及家長安全消費、健康飲食、識假辨假的意識和能力。
記者走訪 小學周邊零食店遍布“五毛食品”
在杭州江干區某小學附近的兩家零食玩具店內,金報記者看到有各種各樣的“五毛零食”,花花綠綠的包裝、低廉的價格,再加上又辣又甜的味道,很容易吸引小學生前去購買。一位三年級的陳同學告訴金報記者,他和同學都會買辣條吃,也沒有覺得不健康,“大家都在吃,我想應該沒什么問題。”
在寧波鄞州區東柳小學,校門口有三四家販賣零食的小商店,金報記者在這些店里也發現了一些價格在五毛、一塊左右的小零食,有辣條、干燒素麥片這種面筋類食品,還有單個塑封的泡椒鳳爪、小魚干、代可可脂巧克力等等。
下午3點多,小學生陸續從校門口走出,金報記者觀察了半個小時,發現買這些便宜的小食品學生并不太多,但也有十名左右。
事實上,浙江省內幾乎所有的小學邊,或多或少都有賣這些“五毛食品”。金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辣條”成了課間飯后流行于學生間零食的代名詞。只花五毛錢或者幾塊錢,就可以買上一袋可口、包裝鮮艷的零食,這對辨別能力比較弱、零花錢又不多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難以抵抗的“誘惑”。
對話家長 得知將整治“五毛食品”都拍手叫好
金報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位正在買“五毛食品”的小男生,他表示,班級里會有一些同學購買小零食,但家長和老師都曾三令五申,這樣的零食不衛生、不安全,“不過有時候還是忍不住。”顯然,小男生已經意識到“五毛食品”是不好的食品。
“現在好吃的那么多,所以小孩子買這種便宜零食吃的少了,不過偶爾趁家長不注意,肯定也有吃的。”一位在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談起“五毛食品”顯得十分痛恨,“微信上經常看到添加劑對孩子的危害,比如胃腸道疾病,影響孩子智力發育,或者是肥胖、過早發育等。”
“我小孩讀的是江北莊市小學,學校這方面管得比較嚴。老師會讓同學互相監督,不在小賣部買一些便宜的小零食。”寧波市民張先生告訴金報記者,雖然孩子偶爾會有吃“五毛食品”,但是與原來相比已經好了很多。
而當金報記者告知省食藥監將開展“五毛食品”整治時,家長都拍手叫好,希望可以從源頭上徹底清除這類食品。
●新聞多一點
兒童肥胖、過早發育部分因素來自于各類食品添加劑
曾有媒體報道,國內一家青少年兒童環保教育機構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9個城市、39所學校,對近兩萬名兒童進行了食品添加劑攝入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1/10的兒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劑零食3次以上,23%的兒童每天飲用飲料1到3瓶。調查中,有34%的兒童表示曾經因吃零食而身體不適,5%的兒童表示此類狀況經常發生。
“五毛食品”配料表中,糖果類產品對于色素的使用十分“慷慨”。有研究發現,人工合成色素加上防腐劑苯甲酸鈉,和兒童多動癥的發生可能存在關聯。
金報記者從醫院了解到,“五毛食品”一般都是高鹽高糖,有多種添加劑,會影響孩子的肌體發育,如果過度食用這種食品,可能導致組織器官受損、患胃腸道疾病等,甚至影響孩子的整個生長發育,“現在不少孩子出現肥胖、過早發育的情況,有部分因素就是來自于各種各樣的食品添加劑。” □金報記者 馬佳麗 陶倪
來源:現代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