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萊山市場監督局開展“朋友圈”問題食品專項整治,共檢查76家,約談電商企業24家,下架無證照、衛生條件差等問題商戶30余家,在線巡查監測率達100%。對證照不全、過期的不合規外賣進行下架處理,集中清理了群眾反映強烈、投訴舉報集中的煙臺大學、山東工商學院及濱州醫學院周邊一批“黑外賣”。
“家庭自制”食品隱患多
據市場監督所工作人員介紹,這類“朋友圈”食品普遍由私人作坊制作,靠著“手工制作”“無添加劑”的噱頭,自稱材料新鮮、工藝傳統,但其本質上屬于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的“三無食品”。去年萊山市場監督局接到的1240多起消費者投訴中,有113起是反映有關互聯網社交網絡朋友圈推銷問題,有9起造成了食物中毒事件。
微商食品問題多發,原因一是生產環節存在隱患,朋友圈美食多數出自家庭作坊,一般由市民在家中制作,然后拍照上傳到朋友圈,吸引消費者通過微信訂購,其原材料進貨渠道是否正規、烹制時的衛生條件是否達標、食品保鮮是否完善等都無法保證,也不具備正規廠家的生產設備和條件。二是銷售環節門檻過低,我國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經營者必須取得經營主體資格,包括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微信朋友圈出售食品,絕大多數不具備經營資質,沒有任何相關許可證。由于朋友圈的微店多沒有實體店,銷售過程沒有發票、單據,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消費者很難維護合法權益。
利用大數據開展“凈網行動”
針對眼下微信等平臺售賣自制食品十分火爆的現象,萊山市場監督局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大力開展網絡訂餐“凈網行動”。目前已建立10余個食安微信qq交流群,群成員涉及鄉鎮街道食安辦、轄區基層所等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村莊以及部分企業負責人,在街道、鄉鎮、鄉村拉起了一張嚴密的食品安全防護網。開展網絡市場主體數據庫核查,對各類交易網站及網店進行標簽標注,實現聚類管理,增加檢查頻率。
依托網絡交易監管平臺,加大網上巡查力度,實行商家網上亮照經營,通過定向搜索、在線監測,梳理聚焦問題產品,嚴查網絡促銷活動中存在的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虛假宣傳、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建立行政指導聯系點制度,強化“一對一”跟蹤幫扶,開展各網絡訂餐平臺及各電商企業行政約談,督促各網絡訂餐平臺及各電商企業履行亮照亮標義務,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嚴格依法自律。進一步強化與公安、通信管理部門的溝通協作,加強與物流快遞、金融支付等行業監管部門的聯系對接,努力實現信息共享、協同管網、聯合懲戒。
來源:水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