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醫生譚秦東因在網絡上撰文稱鴻茅藥酒是“毒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警方對其進行跨省抓捕。這在近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調查發現,鴻茅藥酒廣告曾被25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違法,累計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
舍得為健康花錢是好事,但與其聽信不講科學的違法廣告,把錢花在毒副作用不明的藥酒上,不如樹立科學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健身、學習上多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力,正確應對疾病挑戰,別再讓咱爸媽“每天兩口,健康長壽”了。
某品牌藥酒事件的來龍去脈,相信大家都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得比較清楚了。
該藥酒是否是“毒藥”,下這個判斷需要專業的醫學知識;警察拘捕譚醫生是否用權過度,也應相信司法機關和法律專業人士的判斷。
拋開專業問題不談,從此案中折射出當前中國社會中許多人的健康管理理念還存在誤區。例如,有人把藥物當補品吃,不管用量與禁忌,更無視毒副作用;還有人把補品當藥物用,以為能治療疾病。
具備專業醫學知識和起碼科學素養的人都知道,藥物和保健食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藥物是用以預防、治療及診斷疾病的物質;保健食品是指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從字義上理解,藥物和保健食品都跟健康相關。但是,藥物可以治病,同時也具有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弊端明顯。一些滋補品在入藥時會明確用量與用法,比如常見的人參。還有一些滋補品在沒有明確藥效和藥物作用的情況下,充其量只能算保健食品,即使服用也不應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如此看來,一個“是藥三分毒”,一個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因此,無論是藥物還是保健食品,都吃不出個人健康。
此案中,該藥酒廠家2017年1月—11月廣告費超過寶潔、可口可樂等生產消費品的巨頭公司,并且在過去幾年中違法廣告次數多達2630次。可見部分商家通過大量投放廣告,刻意混淆概念、制造噱頭,利用人們對名貴中藥材的迷信,引導人們把藥品當補品吃,或是把補品當藥物用。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國家戰略高度,群眾健康也將從醫療轉向預防為主,不斷提高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近年來,包括該品牌藥酒在內的許多非處方藥、保健食品暢銷大江南北,足以證明國人的健康意識在提升。舍得為健康花錢是好事,但與其聽信不講科學的違法廣告,把錢花在毒副作用不明的藥酒上,不如樹立科學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健身、學習上多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力,正確應對疾病挑戰,別再讓咱爸媽“每天兩口,健康長壽”了。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