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后,生豬價格呈現“斷崖式”急速下跌,目前已進入全面虧損期。為此,我局(江西省畜牧獸醫局,下同)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委托江西省養豬行業協會召開了生豬生產形勢座談會,對當前生豬生產形勢進行了分析研判。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當前生豬價格走勢
在經歷了三年左右的盈利期后,今年生豬價格進入周期性下行通道,特別是春節后生豬價格出現急速下跌,短短一個月時間,從15.6元/公斤跌至最低10元/公斤,跌幅高達35.9%。目前,全省(江西省,下同)生豬平均價格為10.4元/公斤,比上周下降3.4%,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7%。全省仔豬平均價格31元/公斤,環比下降3.0%,同比下降32.7%;豬肉價格23.3元/公斤,環比下降2.5%,同比下降14.3%。當前豬糧比為5:1左右,生豬成本線在12元/公斤左右,目前生豬養殖已進入全面虧損期,每頭約虧損200元。
二、生豬價格下跌原因分析
分析此次豬價暴跌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供求關系失衡導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豬肉市場供應增加。一是生豬規模養殖持續擴張,生豬產能增長。近年來,規模化、集團化養豬勢頭強勁,特別是前三年養豬效益較好,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一批生豬產業集團和大型飼料集團,加快了生豬養殖布局和規模擴張,生豬產能增長。如全南現代牧業2015年存欄母豬3000頭,通過與雙胞胎集團合作,目前存欄母豬15000頭,增長了4倍。二是生豬生產水平提高,豬肉產量增加。養殖場戶普遍反映,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生豬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出欄體重不斷增長,增加了豬肉市場供應量。如一頭母豬年提供上市肥豬(msy)由16頭提高到了18頭;生豬出欄平均體重由110公斤增加到了120公斤。三是禁養拆遷減少了部分產能,但程度有限。近兩年環保拆遷力度較大,拆除、關停或搬遷生豬規模養殖場戶2900多戶,其中以中小規模場戶居多,部分禁養區養殖場轉移到可養區,生豬產能減少程度有限。此外,豬肉進口增加等因素,也增加了豬肉的市場供應量。
第二,豬肉消費下降。一方面,春節過后進入季節性消費淡季,豬肉消費明顯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消費需求多元化、品種結構多樣化,禽肉和牛羊肉等其他畜產品消費增加,豬肉消費需求不斷下降。另外,根據調查,今年春節過后,農村務工人員外出時間推遲,務工群體豬肉消費下降明顯。
第三,節后推遲出欄引起踩踏效應。節前全國發生了大范圍的暴雪冰凍等惡劣天氣,生豬運輸流通受阻,一批生豬推遲出欄,節后出欄較為集中,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加之部分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存在壓價行為,引起踩踏效應,導致生豬價格暴跌。
三、后市分析研判
從全省14個生豬生產定點監測縣(140個行政村)監測情況看,養豬戶數同比減少34.1%;生豬存欄同比下降1.1%,其中能繁母豬和仔豬存欄均下降10%左右。從大型規模養殖場監測情況看,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仔豬存欄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座談會上養殖場普遍反映,近兩年大量的資本投入增加的生豬產能,仍未完全釋放,可能持續釋放兩三年時間。綜合分析判斷,全省生豬養殖戶數持續減少,中小規模場戶生產下降,大型養殖場規模持續增加,生豬產能總體較為充足。預計生豬價格已進入周期性下行通道,近兩年總體將呈現低位運行態勢,當前生豬價格已基本探底,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近期豬價可能有所回升,下半年將在保本線上下波動。
四、對策建議
為切實提高生豬生產水平,增強風險防控能力,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生產管理。切實抓好養殖場生產管理,練好內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力水平。加快母豬的更新換代,優化存欄結構,適當調減生產規模。
2、抱團聯合發展。成立養豬俱樂部或產業聯盟,降低原料采購成本,提高市場話語權。加強與上市公司、大型飼料企業集團合作,開拓融資渠道,增強融資能力,切實提高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3、加快適用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加強技術指導,加大生豬標準化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模式推廣應用,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生產和使用液態料,促進降本增效。推行農牧結合、畜地平衡,發展循環農業,提高綜合效益。
4、建立健全生豬市場調控機制。加強生豬儲備管理,增加儲備數量,提高調控能力,建立健全生豬市場調控機制,緩解生豬價格大幅波動。加強豬肉進口管理,控制豬肉及副產品進口總量,打擊非正常途徑豬肉進入渠道。
5、建立健全生豬養殖退出補償機制。科學合理劃定“三區”,積極引導生豬養殖向環境承載能力大的區域轉移。建議提高拆遷補償標準,保護養殖戶的積極性和合法權益。
6、啟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建議加強與財政、保險等部門溝通協調,參照外省做法,盡快啟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降低生豬養殖市場風險。
7、推動生豬期貨交易。加強與金融、證券、商務等部門溝通對接,研究推動生豬期貨交易。
來源:豬業百科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