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馬來西亞國際清真商品展(mihas)上,來自中國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占據了場館的大約三分之一的位置,比起來自其他國家的企業零散地分布在各個展位,寫著“中國館(china pavilion)”的牌子則十分醒目。據悉,展會上中國的企業數量最多、規模也最大,它們正加快步伐,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作為“一帶一路”沿線上的節點國家,馬來西亞是全球公認的清真產業樞紐,有著權威的清真認證標準,并為全球各國市場所接受。多位參展企業代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若想在全球拓展市場,先把產品出口到馬來西亞是最自然的策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采訪獲悉,馬來西亞也正積極為中國企業提供清真標準認證,助力中國企業提高品牌聲譽和形象。此外,從中國自身的清真產業發展來說,馬來西亞還有著豐富的產業經驗可以為中國提供借鑒,以提高中國清真產業的水平。
然而,中國清真產業“走出去”仍面臨困境,尤其是對于西北地區的企業來說,出口路徑不清晰、自身外貿經驗不足、營銷網絡尚未構建等等因素都阻礙了他們的發展。不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西北地區的大門進一步打開,各種國際平臺也將是西北企業進行品牌推廣的重要舞臺。
通過馬來西亞輻射全球市場
中國的清真產業發展潛力不容小覷。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署(hdc)總執行長賈米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談及清真產業,產業基礎設施和資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包括土地、研發和人力資源等等。中國的資源豐富,供應鏈和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清真產業有實力成為全球舞臺上的“大玩家(big player)”。“雖然中國國內的市場不小,但是中國的企業還可以更好地開拓全球市場。”
馬來西亞則可以作為中國企業的跳板,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捷徑。“我們和全球清真市場聯系十分密切,中國企業通過出口馬來西亞輻射全球清真市場將是非常好的戰略。” 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合作機構馬來西亞(matrade)首席執行官ir. dr. mohd shahreen zainooreen madros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獲得廣受認可的清真認證便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清真產品在生產、包裝和物流等環節有著嚴格的要求,清真認證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度將決定產品是否能在各大清真市場中流通。其中,獲得馬來西亞清真認證機構的授權或直接認可則十分有效。
自2005年起,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署(jakim)便開始實施清真認證制度,負責監管及執行清真準則,它是唯一一個由政府支持,并獲所有伊斯蘭國家采用的國際清真認證及標志,在全球的56個國家和地區中廣受認可。除馬來西亞外,印尼、新加坡、阿聯酋等國也有自己的認證標準和機構。
由于中企分別到各國去獲得不同的清真認證尚有難度,國外的認證機構便會為中國的認證機構提供授權,目前,中國已有四家清真認證機構得到了jakim的認可。山東哈拉認證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傳在展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示,除jakim外,其還獲得了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清真認證機構的授權,所有獲得該公司清真認證的企業便可以把產品分別出口至這些市場。
然而,這樣單獨授權認證的方式仍有局限,因為即使獲得授權,中國的清真產品也只能單一地分別出口至不同國家,而不能在全球自由流通。
對此,中國的企業也有了新的策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現在,通過馬來西亞的進口商,中國的清真產品也可以直接獲得jakim的認證。
劉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些馬來西亞的企業委托中國公司生產清真產品后,馬來西亞進口商向jakim申請認證,jakim會派人前往中國工廠進行審核,最后雖然商品是在中國生產和包裝,但其出口到馬來西亞后,會直接印上jakim頒發的清真認證標志。而由于jakim標志在全球認可度很高,這些中國企業的產品便可以由此繼續出口到全球各國并自由流通。“這樣的情況現在也越來越普遍了。”
此外,在馬來西亞投資當地公司也是中國企業的另一選擇。馬來西亞柔佛州旅游、貿易和消費委員會主席datuk tee siew kiong此前表示,一些中國的大型企業正有興趣向馬來西亞柔佛清真工業園區的企業投資,與園區中擁有清真認證的食品加工公司合作,以此進入全球清真市場。
然而,提供認證只是“授人以魚”而已,賈米爾認為,在如何建立更好的清真產業生態系統的問題上,馬來西亞也可以為中國提供經驗。“清真產業中所有的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中國的清真生態系統水平還可以繼續提高,這是馬來西亞有著豐富經驗的領域,未來,我期待我們可以有更多國家層面上的合作。”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中國西北企業缺外貿經驗和營銷網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留意到,在展會上的清真企業大多來自于西北地區,且主營業務都是食品和飲料。據悉,展會主辦方matrade委托了馬來西亞中國西北總商會邀請中國企業前來參展,商會秘書長馬玉田告訴記者,這次來的企業總共有110多家,許多企業雖然沒有展位,但是也來到了現場。
據報道,根據中國伊斯蘭協會資料統計,目前中國最大的清真食品出口省市為廣東,其次為江蘇、北京和福建。西北地區的青海、寧夏、新疆等省的清真食品出口企業仍比較少。“目前,西北地區主營清真產品的企業出口仍面臨許多挑戰。”馬玉田對記者坦言。
由于西北處于中國內陸,很多企業和東南亞的市場聯系和交流仍很少,自身外貿的能力也相對較弱。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商務局外貿科科長敏學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的產品其實質量挺好的,但是我們怎么(出口)過來?辦法好像不多。物流、進出口手續、國際貿易規則等各個方面,我們的企業都不太了解。”
青海水井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營天然保健品,這次是第一次參加mihas展會,其總經理馮超將這次馬來西亞之旅稱為“探路子”。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想在這方面打通渠道,特別是了解一下‘走出去’的路徑是怎么樣的,甚至具體到報關手續如何辦理,我們都還在一步步摸索中。”
此外,雖然隨著中歐班列的運行,西北地區的企業出口逐漸便利,但由于市場沒有開拓起來,需求仍顯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品牌推廣也是企業面臨的另一難題。“我們所有的清真食品原材料都是原生態的,但品牌要想得到別的市場的認可,則還需要努力。”敏學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同時,缺乏可靠的營銷網絡也是企業的一大困擾。在馬玉田看來,在國際市場需求不大的情況下,想要出口清真產品的企業其實可以選擇小批量出口的方式。“但是這樣還是要依靠營銷網絡,這卻是西北企業現在所不具備的,在目的市場當地,他們并沒有比較好的采購商、代理商和分銷商。”
不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許多生產要素逐漸流入了西北地區。馬玉田對記者表示,現在西北地區的企業出口趨勢逐漸向好,西北也成為了開放的前沿,出口也在逐漸增加。此外,中國在馬來西亞的貿易促進機構也正積極為企業提供便利。據悉,2016年,甘肅省對外貿易協會駐馬來西亞商務代表處正式運營,旨在為有意出口馬來西亞的西北企業提供免費貿易咨詢、語言翻譯等服務。
敏學信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次馬來西亞的國際清真商品展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對推廣中國的產品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我們在2010年、2016年分別參展過,今年是第三次了,有些企業也已經成功通過這個展會將商品出口到馬來西亞了。”
(編輯:趙海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