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如今已經成為商家降低成本,延長保質期的標配,食鹽也不例外。有人不免擔憂食用安全問題,事實上,這種擔憂在食鹽中并不成立,因為食鹽中的添加劑往往比食鹽還要貴,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許多人會有疑問,既然食鹽中的添加劑比食鹽還貴,那為何要加添加劑?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食鹽,該如何選擇呢?
食鹽中的添加劑為亞鐵氰化鉀
我國在食品添加劑中規定允許使用的抗結劑共有五種,分別是亞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鈉、檸檬酸鐵銨、二氧化硅、硅酸鈣。浙江省新華醫院營養科主任于曉指出,我國鹽業選用的亞鐵氰化鉀是一種抗結劑,是用來避免鹽吸潮結塊的。
添加亞鐵氰化鉀和食鹽的品種有關,有的大顆粒的鹽(如海鹽)流動性好不需要添加,但有的食鹽很細容易結塊,為了增加產品流動性,所以要添加一定劑量的抗結劑。如果不添加的話,食鹽將呈現結塊狀態,不利于使用,這種添加劑也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添加劑,我國的標準是1kg食鹽中添加劑量不超過10mg,實際操作中其實遠低于這個量。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標準,亞鐵氰化鉀的日耐受攝入量為0.025毫克/每千克體重。
舉個例子,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最多不能超過1.25毫克。按鹽里的添加量,即便日常每天吃10克鹽(為了健康,最好不超過6克),也只攝入0.1毫克的亞鐵氰化鉀。
“有人擔心亞鐵氰化鉀加熱后分解會產生有毒物質,如果要讓亞鐵氰化鉀分解,溫度大概要達到400℃。我們在家里做菜時,烹調中加熱分解的比例很低,再加上添加量如此小,所以無需擔心有害問題。”于曉主任如是說。
控制食鹽攝入量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
國內的食鹽主要有三大類,包括海鹽、湖鹽、井礦鹽。海鹽是通過海水晾曬制成的;
湖鹽則是從鹽湖中采集出來的,多產于山西、新疆等地;
井礦鹽則是地下多年堆積形成的鹽塊,采集后進行工廠化生產。這三種鹽的化學指標沒有太大的區別,海鹽和湖鹽中的微量元素可能會多一些,井礦鹽純度更高。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于95%。
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規定鋇含量不得超過20毫克/千克。食鹽中鎂、鈣含量過多會使鹽帶苦味。
近年來,許多實驗證實,食鹽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率有一定關系,膳食中食鹽攝入過多,可引起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攝入5克以下食鹽可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我國規定成人每日攝入6克食鹽即可滿足機體對鈉的需要。于曉說,為了健康,每天要控制鹽的攝入量,每人每天不能超過6克鹽。
根據需求選購食鹽
如今,市面上的食用鹽種類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海鹽、湖鹽、井鹽、竹鹽,還有從國外進口的高檔食用鹽。于曉認為,作為消費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目的地選擇。有些人是為了控制疾病而購買,有的是為特殊風味而購買,有些人只是想體驗不同的產品。
于曉建議,選購食鹽時,要注意四個方面:
按烹調需要購買。腌制食物的時候用大粒粗鹽,風味好而且腌制時有利鹽分緩慢融出滲入,效果更佳;炒菜的時候最好用細鹽,用大粒鹽,融出慢,同樣菜咸度會增加鈉攝入量,不利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理性看待“營養”鹽。對于市場上的多種“營養”鹽,如加鐵、加鋅、加鈣、加硒等鹽產品,它們對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的確有幫助,但實際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可操作性不強。由于每天小于6克鹽的攝入量,通過吃營養鹽來補充營養元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有缺鐵、缺鋅、缺鈣、缺硒等問題,應該通過改變總膳食來改善。
碘鹽中的碘含量在正常食用量下,并不足以造成膳食碘過量產生危害。日常吃海產品、動物性食品較為充足的前提下,普通成年人不吃碘鹽也可以得到充足的碘。但對于孕婦、哺乳母親這些碘推薦量幾乎加倍的人來說,如果不常吃海產品的話,日常攝入碘鹽是明智的,否則可能因為缺碘影響胎兒和嬰兒的智力發育。
如果是為了幫助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在不期望影響口味的前提下,可以選擇購買普通低鈉鹽,低鈉鹽中加入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氯化鉀,有的還加了少量氯化鎂,其鈉含量比純的精制鹽低25%-30%,在購買鹽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其中的氯化鈉含量有多少。當然,低鈉鹽也須控制用量,保持放鹽量不變,才能得到減鈉25%的效果。
來源:北青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